掩金觞,横玉箸,生怕别离又。
听到骊驹,还是絮飞骤。
惯消车毂牵魂,鞭丝摇梦,对残月、晓风杨柳。
断肠后。凭问此度分襟,重泉尚知否。
飘瞥灵衣,天半枉回首。
早知槿艳无多,便应日日,向纸阁、芦帘厮守。
掩金觞,横玉箸,生怕别离又。
听到骊驹,还是絮飞骤。
惯消车毂牵魂,鞭丝摇梦,对残月、晓风杨柳。
断肠后。凭问此度分襟,重泉尚知否。
飘瞥灵衣,天半枉回首。
早知槿艳无多,便应日日,向纸阁、芦帘厮守。
这首《祝英台近》由清代词人周之琦所作,情感深沉,描绘了离别之痛与对未来的忧虑。词中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主人公面对离别的复杂心情。
开篇“掩金觞,横玉箸”,通过动作细节,营造出一种即将分别的氛围,金杯被轻轻掩住,玉筷横置,暗示着即将来临的离别让人心生不舍。接着,“生怕别离又”直接点明了内心的恐惧与不安,生怕再次经历离别的痛苦。
“听到骊驹,还是絮飞骤。”骊驹是古代马车上的装饰物,常用来象征离别。听到骊驹的声音,意味着又一场离别即将上演,而“絮飞骤”则形象地描绘了离别时纷飞的思绪,如同雪花般迅速飘散,难以捕捉。
“惯消车毂牵魂,鞭丝摇梦,对残月、晓风杨柳。”这里通过一系列意象,进一步渲染了离别的凄美与哀愁。车轮转动,仿佛连魂魄都被牵引,鞭梢轻摇,梦境随之摇曳,对残月、晓风、杨柳的描写,既烘托了离别的氛围,也寄托了对未来的无限遐想。
“断肠后。凭问此度分襟,重泉尚知否。”离别之后,心已破碎,不禁追问:在这次分别之后,是否还有机会再相见?对重泉(指死亡)的担忧,表达了对生命短暂和未来不确定性的深深忧虑。
“飘瞥灵衣,天半枉回首。”灵衣在这里可能象征着灵魂或离别后的思念,即使在天际回望,也无法触及,表达了对逝去时光的追忆与无法挽回的遗憾。
“早知槿艳无多,便应日日,向纸阁、芦帘厮守。”槿花的美丽虽然短暂,但若能珍惜眼前,每日与所爱之人相伴,或许也能找到心灵的慰藉。这句话既是对离别的一种无奈接受,也是对未来相聚的渴望与期许。
整体而言,《祝英台近》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情的笔触,深刻描绘了离别之痛与对未来的忧虑,展现了词人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