褓中儿女鹧鸪衣,藤笠团团月一围。
解唱徭歌偏不唱,恐惊花里郁鸡飞。
褓中儿女鹧鸪衣,藤笠团团月一围。
解唱徭歌偏不唱,恐惊花里郁鸡飞。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山野生活场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樵妇的形象与生活状态。
首句“褓中儿女鹧鸪衣”,以“褓中”二字点明了人物的身份——一位带着幼子的妇女,她身着鹧鸪衣,这是一种朴素而富有自然气息的服饰,暗示了她的身份与生活环境。这一句不仅描绘了人物的外在形象,也暗示了她生活的艰辛与朴素。
次句“藤笠团团月一围”,进一步描绘了樵妇的生活环境。她头戴藤笠,脚踏山间,周围是皎洁的月光,形成了一种宁静而略带神秘的氛围。这里的“团团月一围”不仅写出了月光的明亮与广阔,也暗示了樵妇在月光下劳作的情景,以及她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状态。
第三句“解唱徭歌偏不唱”,则揭示了樵妇的性格特点。她懂得唱歌,但偏偏不唱,可能是因为担心歌声会惊扰到山中的动物,尤其是“郁鸡”。这里通过“不解唱徭歌”与“恐惊花里郁鸡飞”的对比,展现了樵妇对自然界的尊重与爱护之情,同时也体现了她内心的细腻与善良。
整首诗通过简练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勤劳、善良、尊重自然的樵妇形象,展现了明末清初时期山野生活的一角,充满了人文关怀和自然美的和谐共生。
最撩人、雨边虫响,宵来催做凉意。
凭阑听取浑无赖,一段秋心捣碎。风未已。
又瑟瑟楼头,铃语支更尾。蓦然忆起。
忆月色那时,流光无碍,照万里千里。
曾携手,几度高楼倚徙。天边昙誓犹记。
无端报罢铜街鼓,一霎鸳鸯欢坠。今已矣。
纵朔雁归来,莫寄相思字。还须梦里。
觅个去年人,倾心接膝,与话去年事。
难得新凉,怎伴影明灯,偏照无睡。
屋漏床床,搔首又防天坠。
萤火也不窥帘,尽点滴、教人心碎。
是万方、并做愁泪,休信甲兵今洗。
打蓬疑把孤舟系。镇无聊、冷清清地。
西窗有话邀谁话,辜却茶瓜味。
拌得坐到晓钟,幸隔断、欃枪天际。
怕净香浮动,憔悴煞,花君子。
浮生老矣。尚不离寸步,真好嬉子。
铲迹欢场,埋照穷乡,偏偏无计回避。
虚堂结得牢愁伴,尽不问、人閒何世。
要借他、常寂光中,与证万千心事。潭底镫前镜里。
即空亦即色,随分游戏。
劝饮长庚,赠句泉明,忍仿前贤高寄。
年年顾尔伤迟暮,祗独立、不惭非易。
笑达摩、我相犹存,枉惹几多尘滓。
唤作拒霜,传来添色,秋深独自鲜妍。
正黄花渐落,梅蕊将先。
东风寂寞江上,算亭亭、素质堪怜。
何人相过,一杯酹我,便已醺然。谁道宿酒全捐。
竟桃花人面,掩映门前。比妆慵青镜,静女娟娟。
错疑昨夜莹妆粉,染胭脂、追步红莲。
肯争春色,待他睡醒,又是明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