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下生旅藜,堂上秋风起。
藜生何重重,秋风落无子。
子落尚复生,根枯为谁死?
朝乘白露降,采割辞蝼蚁。
但知伤藜根,谁治藜生地。
我非厌为羹,为帚为厥始。
堂下生旅藜,堂上秋风起。
藜生何重重,秋风落无子。
子落尚复生,根枯为谁死?
朝乘白露降,采割辞蝼蚁。
但知伤藜根,谁治藜生地。
我非厌为羹,为帚为厥始。
这首明代饶介的《藜科》诗描绘了一幅秋季田野的景象,以藜草和秋风作为主要意象。"堂下生旅藜,堂上秋风起",开篇即写出屋檐下野生藜草繁茂,而屋内秋风已起,暗示季节更迭,生活艰辛。接下来的"藜生何重重,秋风落无子",通过对比藜草的茂盛与果实的缺失,表达了生命的无奈和变迁。
"子落尚复生,根枯为谁死",藜草虽然果实落下,但生命力顽强,即使根部枯萎,也表现出不屈的精神。然而,"朝乘白露降,采割辞蝼蚁",藜草的遭遇如同被蝼蚁采割,象征着生活的艰难和不公。
诗人感慨道:"但知伤藜根,谁治藜生地",表达了对藜草命运的同情,同时也揭示了社会底层人民的生存困境,无人关心他们的生活来源。最后两句"我非厌为羹,为帚为厥始",诗人自述并非嫌弃藜草卑微,而是感叹自己如同藜草一般,只能从低处做起,承受生活的艰辛。
整体来看,这首诗寓言深刻,借藜草的命运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底层人民的同情,具有一定的社会批判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