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霜断白,沟水馀红,分明影到秋边。
脉脉阑干,碧城十二遥连。
湘蛾倚残清晓,问人间、昨梦何年。
从头认,说黄絁,人道翠帔游仙。
记得宫莺啼处,尽垂杨、世界抱月飘烟。
山绿如眉,等闲吹堕楼前。
三生纵寻箫谱,怕东风、不暖瑶天。
重唤起,白门乌、飞上四弦。
桥霜断白,沟水馀红,分明影到秋边。
脉脉阑干,碧城十二遥连。
湘蛾倚残清晓,问人间、昨梦何年。
从头认,说黄絁,人道翠帔游仙。
记得宫莺啼处,尽垂杨、世界抱月飘烟。
山绿如眉,等闲吹堕楼前。
三生纵寻箫谱,怕东风、不暖瑶天。
重唤起,白门乌、飞上四弦。
这首《声声慢》由清代诗人刘嗣绾所作,其意境深远,情感细腻,描绘了一幅秋日清晨的静谧画面。
开篇“桥霜断白,沟水馀红”,以霜白与水红对比,勾勒出秋日清晨的冷艳与生机。接着“分明影到秋边”一句,将读者引入一个清晰而遥远的秋景之中。“脉脉阑干,碧城十二遥连”,描绘了栏杆旁碧绿的城墙,延绵不绝,仿佛连接着远方的世界。湘蛾倚残清晓,问人间、昨梦何年”,通过湘蛾这一意象,表达了对过往岁月的追忆与疑问,引人深思。
“从头认,说黄絁,人道翠帔游仙”,诗人通过回忆与对话,展现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记得宫莺啼处,尽垂杨、世界抱月飘烟”,宫中莺啼,垂杨环绕,月光轻拂,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的仙境氛围。“山绿如眉,等闲吹堕楼前”,山色如画,不经意间,风吹过楼台,增添了几分自然的灵动与神秘。
最后,“三生纵寻箫谱,怕东风、不暖瑶天”,表达了诗人对于生命轮回与美好事物的渴望,同时也流露出对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与挣扎。“重唤起,白门乌、飞上四弦”,以鸟儿飞上琴弦的生动场景,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呼唤与释放,充满了对自由与艺术的向往。
整体而言,《声声慢》通过对秋日景色的细腻描绘,以及对过往、理想与现实的深刻思考,展现了诗人丰富的情感世界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缟霜霏霁雪。渐翠没凉痕,猩浮寒血。山窗梦凄切。
短吟筇犹倚,莺边新樾。花魂未歇。
似追惜、芳消艳灭。
挽西风、再入柔柯,误染绀云成缬。休说。
深题锦翰,浅泛琼漪,暗春曾泄。情条万结。
依然是,未愁绝。
最怜他,南苑空阶堆遍,人隔仙蓬怨别。
锁芙蓉、小殿秋深,碎虫诉月。
风涛如此,被闲鸥诮我,君行良苦。
槲叶深湾,芦窠窄港,小憩倦篙慵橹。
壮年夜吹笛去,惊得鱼龙嗥舞。
怅今老,但蓬窗紧掩,荒凉愁愫。别浦。云断处。
低雁一绳,拦断家山路。
佩玉无诗,飞霞乏序,满席快飙谁付。
醉中几番重九,今度芳尊孤负。便晴否。
怕明朝蝶冷,黄花秋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