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来底事逢迎晚。竹里鸣禽寻未见。
日高犹苦圣贤中,门外谁酣蛮触战。
多方为渴寻泉遍。何日成阴松种满。
不辞长向水云来,只怕频烦鱼鸟倦。
客来底事逢迎晚。竹里鸣禽寻未见。
日高犹苦圣贤中,门外谁酣蛮触战。
多方为渴寻泉遍。何日成阴松种满。
不辞长向水云来,只怕频烦鱼鸟倦。
这首诗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玉楼春·其二》。诗人以轻松戏谑的笔调描绘了一幅隐居生活的画面。首句"客来底事逢迎晚",写客人来访时已近傍晚,流露出主人对访客的些许意外和怠慢,暗示了隐居生活的悠闲自在。次句"竹里鸣禽寻未见",通过竹林中的鸟鸣声,营造出宁静而神秘的氛围,也透露出诗人对自然的亲近。
"日高犹苦圣贤中",诗人自嘲说自己即使在白天闲暇时,仍沉浸在圣贤的典籍之中,表现了他的学术追求和坚韧不拔的精神。"门外谁酣蛮触战"则借门外的想象场景,寓言般地表达了对世俗纷争的淡然态度。
"多方为渴寻泉遍",诗人为了寻找清泉解渴,不惜四处探寻,展现了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和对简朴生活的向往。"何日成阴松种满"则表达了对未来岁月的期待,希望能在隐居之地种满松树,寓意着岁月静好,志趣高洁。
最后两句"不辞长向水云来,只怕频烦鱼鸟倦",诗人表示自己愿意常伴山水,与鱼鸟为友,但又担心频繁的打扰会让这些自然生物感到疲惫。这既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尊重,也流露出他的谦逊和对和谐共生的追求。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轻松的笔调展现了辛弃疾的隐逸生活理想,以及他对学问、自然和人与自然关系的独特见解。
石田渡口钲鼓鸣,忆同居民送君行。
至今是邦数廉吏,君与韦陆俱其名。
别来忆君已腾趠,故人无复思渔钓。
岂知更作畿县丞,未免流俗轻嘲傲。
如君为学未易论,渊源固自知所尊。
使其策足上台省,憸人吉士当以分。
韬藏自是玉之美,奈何有道贫贱耻。
汉宣且识东海萧,吾君聪明岂不尔。
愿君强饭力自持,九十半百古语之。
扁舟仅可顷刻住,便风催人当语离。
周汉历历上下秦,侯王将相史叠陈。
辱斯荣斯仁不仁,桃源鹿门商山人。
南涧远孙涧之滨,所以三人入呻吟。
桃源本是耕稼民,鹿门商山抱经纶。
一世虽屈九原伸,所以绝笔于获麟。
我之拟赋非厥伦,感公语我泪沾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