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上风光浓处。忘却桃源归路。
洞口水流迟,香风动,红无数。吹愁何处去。
陌上风光浓处。忘却桃源归路。
洞口水流迟,香风动,红无数。吹愁何处去。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春日郊野的美丽画卷。"陌上风光浓处",诗人将视线投向了田野间,那里春光浓郁,生机勃勃。然而,在这如画的景色中,诗人却“忘却桃源归路”,仿佛迷失在了这无边的春色之中,难以自拔。
接下来,“洞口水流迟,香风动,红无数。”诗人笔触细腻,不仅描绘了水流缓慢流淌的静谧景象,还通过“香风动”和“红无数”展现了春天特有的生机与活力。这里的“红无数”可能指的是桃花盛开的景象,或是其他春花竞相绽放,色彩斑斓,香气扑鼻,令人心旷神怡。
最后,“吹愁何处去。”一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超脱。在这样的美景面前,所有的忧愁似乎都被春风带走,化为乌有。这不仅是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是诗人内心世界的一种反映,展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富有哲理的结尾,展现了诗人对美好春景的深深喜爱和对内心世界的深刻思考,是一首充满诗意和哲理的作品。
同舍诸稚子,初更坦腹眠。
须臾起鼻息,汹汹如奔泉。
而我忧且病,欲卧辄迁延。
坐久觉疲倦,就枕如临渊。
展转复长吁,情绪更凄然。
睡思暂彷佛,征雁鸣九天。
使我不能寐,体气宁不便。
身心贵摄理,事累宜弃捐。
而我无所答,泣涕但涟涟。
是时月当午,素影隙中圆。
散发临流性所便,不携裀褥借云眠。
山童抱杖立户外,不索仙陀未敢前。
磨蚁迭左右,铁炭互俯仰。
岁月如牧马,快骤脱羁鞅。
方希草玄雄,未羡画眉敞。
刘侯启予者,险韵写胜赏。
读之令人醒,居然见图像。
我昔曾此游,僧梵荐肸蚃。
撞钟鸣木鲤,破我颠倒想。
百年能几许,万事苦鞅掌。
丧身声利场,齿角伐犀象。
前辈晓云散,后生春水长。
君看门外辙,盛气日来往。
道人初不省,禅寂异到壤。
乃知雨花地,可以透迷网。
君侯此嘉集,尘迹已相荡。
援琴写我叹,中夜发哀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