烹葵去王畿,剥枣在海角。
岁序忽已周,月亦频告朔。
向来手中扇,今此已倦捉。
尚嫌簿领繁,不厌朋友数。
尘埃向奔走,文字费雕琢。
途人有前知,子乃独未觉。
出门见大路,夫子焉不学。
烹葵去王畿,剥枣在海角。
岁序忽已周,月亦频告朔。
向来手中扇,今此已倦捉。
尚嫌簿领繁,不厌朋友数。
尘埃向奔走,文字费雕琢。
途人有前知,子乃独未觉。
出门见大路,夫子焉不学。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吕本中的《杂诗三首(其一)》。诗中描绘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与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首句“烹葵去王畿,剥枣在海角”以烹煮葵菜远离京城,剥取枣子在遥远的地方,形象地表达了诗人远离官场、追求自然生活的心境。接着,“岁序忽已周,月亦频告朔”描述时间飞逝,岁月更迭,暗含对官场忙碌生活的感慨。
“向来手中扇,今此已倦捉”则通过手中的扇子从新到旧的变化,象征着诗人对官场事务的厌倦。接下来的“尚嫌簿领繁,不厌朋友数”表达了诗人对繁重公文的不满,以及对友情的珍视。最后,“尘埃向奔走,文字费雕琢”揭示了官场生活的忙碌和繁琐,以及文字工作的辛苦。
“途人有前知,子乃独未觉”则暗示诗人周围的人都能预知官场的不易,而自己却未能察觉。最后一句“出门见大路,夫子焉不学”表达了诗人决心离开官场,寻找新的学习和生活方式,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自由。
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朴素,通过对日常生活细节的描绘,深刻反映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反思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