诏书迟不报,命下乃蹉跎。
不恤军需急,宁输岁币多。
挥戈悬汉日,衔石畏虞罗。
岂见臧文仲,赪颜泣卞和。
诏书迟不报,命下乃蹉跎。
不恤军需急,宁输岁币多。
挥戈悬汉日,衔石畏虞罗。
岂见臧文仲,赪颜泣卞和。
这首诗反映了清朝末年甲午战争时期的社会现实与诗人的情感。首句"诏书迟不报,命下乃蹉跎"表达了朝廷决策的迟缓和战事的紧迫,暗示了战局的不利。接下来的"不恤军需急,宁输岁币多"揭示了统治者在战备和财政上的轻视,宁愿支付大量岁币以求和平,而不顾军队的实际需求。
"挥戈悬汉日,衔石畏虞罗"运用了象征手法,"挥戈"象征抵抗,"悬汉日"暗指国家危如累卵,"衔石畏虞罗"则比喻士兵们的艰辛和对敌人的恐惧。诗人借此表达了对士兵们困境的同情和对敌人的愤慨。
最后两句"岂见臧文仲,赪颜泣卞和"引用典故,臧文仲是春秋时期鲁国大夫,因直言进谏而被流放;卞和是楚人,因献玉而受刑,后得宝玉。诗人以他们自比,暗示自己如同臧文仲和卞和一样,面对时局,虽有忠心却难以被理解和接纳,表达了深深的无奈和悲愤之情。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历史典故和生动的描绘,揭示了晚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战事的艰难,以及诗人对于国家命运和个人遭遇的感慨。
前村后村燎火明,东家西家爆竹声。
老逢新正幸强健,却视徂岁何峥嵘。
儿时祝身愿事主,谈笑可使中原清。
岂知一出践忧患,敛缩岂复希功名。
雪霜满鬓觉死近,节物到眼空叹惊。
蚕官社公正暖热,春盘傩鼓争施行。
蓬门车马所不至,山僧野叟相逢迎。
呜呼吾曹见事晚,古俗实在蚩蚩氓。
茆檐一笑语儿子,明当满奉屠苏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