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庸儿苦忌才,脱身曾把虎须来。
他年若隐吴门去,从此真仙不姓梅。
世上庸儿苦忌才,脱身曾把虎须来。
他年若隐吴门去,从此真仙不姓梅。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郑獬所作的《和汪正夫梅(其二)》。诗中,诗人以讽刺的口吻表达了对那些庸俗之人嫉妒才华者的不满。"世上庸儿苦忌才"一句,揭示了社会上对有才之人的嫉妒和压制,"脱身曾把虎须来"则形象地比喻那些才华横溢的人为了摆脱困境,甚至不惜冒险,如同拔虎须般决绝。接下来的"他年若隐吴门去",预设了一个场景,设想这些人才华出众者将来可能会选择隐居在吴门(苏州一带),暗示他们将远离世俗纷争,过上超然的生活。最后一句"从此真仙不姓梅",以"梅"象征高洁的品格,表达出诗人对他们未来成为真正的隐逸之士的期待,同时也暗含对现实社会压抑才情的批判。整首诗语言犀利,寓意深远,体现了诗人对人才遭遇的同情和对理想人格的向往。
士之以道义相从,岂计其功,而况乎公。
当其任紬绎唐事之寄,所以极简编之从容。
亦既上成书于迩英,而公犹得以三百年之鉴,信其遗风。
则是一纪之淹,乃所以就百世之功。
石渠兰台,片言帝聪,考槃弗为,皦然初终,尤以见公之于元丰。
盖尽其魏阙之心,而裕陵之于温国,未尝不知其畎亩之忠也。
此帖之存,公心天通。诋斥之诬,吁嗟麟穷。
鼎食之珍,义比美芹,致者何人,姓名之已湮。
天笔之存,龙迹纷缊,暗于风尘,拱护之有神。
字取其均,揩取其陈,质胜于文,繄风俗之淳。
铸印以新,系姓以亲,昭哉天伦,繄友悌之真。
呜呼,有典有则,诒厥子孙,此帖之传,奚止乎关石之与和均。
臣系以诗,式著厥因。圣制不磨,考于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