枕江倚岭起书楼,岂分抛书事远游。
著作名山输片席,行藏大海落扁舟。
煎膏已惜残麟角,食肉何因羡虎头。
今日冲寒二千里,黄沙白雪莽生愁。
枕江倚岭起书楼,岂分抛书事远游。
著作名山输片席,行藏大海落扁舟。
煎膏已惜残麟角,食肉何因羡虎头。
今日冲寒二千里,黄沙白雪莽生愁。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辽西道中的所见所感,充满了深沉的情感与哲思。首句“枕江倚岭起书楼”,以“书楼”象征知识与学问的积累,而“枕江倚岭”则描绘出辽阔壮丽的自然景观,暗示着诗人对自然与人文的深刻感悟。接下来的“岂分抛书事远游”,表达了诗人虽有远游之心,但更珍视书本知识和精神追求,体现了他对学问的执着与热爱。
“著作名山输片席,行藏大海落扁舟”两句,运用对比手法,将著作与名山、行藏与大海进行对比,强调了知识与自然的广阔无垠,同时也寓含了人生道路的多变与不确定性。煎膏与残麟角、食肉与虎头的比喻,则进一步深化了对人生价值与追求的思考,暗示了在物质与精神、现实与理想之间的抉择与矛盾。
最后,“今日冲寒二千里,黄沙白雪莽生愁”两句,直接描绘了诗人行走在辽西道中的艰难与孤独,黄沙与白雪象征着旅途的艰辛与寒冷,而“莽生愁”则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忧郁与感慨。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邃的哲理,展现了诗人对生命、自然、知识与理想的深刻思考,以及面对困难与挑战时的坚韧与执着。
古槐僧,古槐僧,何处深居白云里。
禅心乍可拟虚空,世事都将等流水。
长年禁足不辞山,一日化衣曾入市。
闲分碧涧浸杨枝,戏采青松为麈尾。
窗间啼鸟寂不闻,掌上□珠聊渡尔。
尚嫌宿习除诗句,况肯劳生为妻子。
古槐僧,谁得似。
种莪图可茹,养儿欲代老。
莪生化为蒿,儿大不相保。
忆昔儿初生,长育恐不早。
儿羹未及尝,亲骨已枯槁。
譬彼种莪人,爱此颜色好。
岂不勤灌溉,采撷思一饱。
宁知不入口,埋没同秋草。
诗人感兹义,哀哀向穹昊。
堂中有孤儿,千载共忧抱。
我愿天下人,有食奉翁媪。
为莪不为蒿,庶免负遗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