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马寻名寺,登高藉短筇。
飞泉鸣古涧,落月在寒松。
石路经千转,云岩复几重。
人间多梦寐,谁听上方钟。
并马寻名寺,登高藉短筇。
飞泉鸣古涧,落月在寒松。
石路经千转,云岩复几重。
人间多梦寐,谁听上方钟。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与友人在初冬夜晚探访名寺的场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旅途中的自然景色和内心感受。
首句“并马寻名寺”,生动地描绘了两位骑马同行,共同寻找著名寺庙的情景,充满了探索与期待的氛围。接着“登高藉短筇”一句,写出了他们攀登高处,借助短杖前行的景象,既表现了旅途的艰辛,也体现了对美景的向往。
“飞泉鸣古涧,落月在寒松”两句,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泉水在古老的山涧中奔腾,发出悦耳的声音,而一轮孤月静静地挂在寒冷的松树之上,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又略带凄清的意境,展现了夜晚山林的独特韵味。
“石路经千转,云岩复几重”则进一步描绘了山路的蜿蜒曲折,以及沿途可能遇到的云雾缭绕的岩石,增加了旅途的神秘感和探险色彩。
最后,“人间多梦寐,谁听上方钟”两句,诗人以反问的形式表达了对现实与理想的思考,暗示了在繁忙尘世中,人们往往容易迷失自我,而真正的宁静与启示,或许只能在远离喧嚣的地方,如寺庙的钟声中找到。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观的描绘,引出了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展现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深邃的思想境界。
已雪又复雨,天寒行路难。
船中寒尚可,未若堰头寒。
已雨又欲雪,泥深行路迷。
岸边泥尚可,未若堰头泥。
官船买船逾十丈,终日牵攀仅能上。
小船不阔五尺者,大船塞之不容下。
堰夫惯见甘途污,轴胶缆断相号呼。
得钱赡家计未愚,不惜身如牛与猪。
人生劣可足衣食,何必来此堰头立。
昔闻老莱子,希年奉慈亲。
佯作小儿啼,斓斑綵衣身。
事有异天壤,予生何不辰。
三岁丧吾父,万里南海滨。
先君四难弟,今皆为古人。
五房伯仲十,独予登七旬。
道路谩奔走,灯火徒苦辛。
此诗比蓼莪,一吟一伤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