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柏森森荫古祠,几回挥泪向江陲。
时来□运应难论,事去王图已可知。
块肉尚悬慈母恨,瓣香不断老天疑。
客来若问兴亡地,波浪年年未有涯。
松柏森森荫古祠,几回挥泪向江陲。
时来□运应难论,事去王图已可知。
块肉尚悬慈母恨,瓣香不断老天疑。
客来若问兴亡地,波浪年年未有涯。
这首诗名为《厓门》,是明代诗人方献夫所作。诗中描绘了对历史遗迹的追思与感慨,充满了深沉的历史感和人文关怀。
首联“松柏森森荫古祠,几回挥泪向江陲”,以松柏的苍翠和古祠的静谧,营造出一种肃穆而悲凉的氛围,仿佛在诉说着历史的沧桑与哀伤。诗人多次在这里流泪,不仅仅是对历史人物的缅怀,更是对历史变迁的深深感慨。
颔联“时来□运应难论,事去王图已可知”,这里的“□”字可能是个错别字或留白,暗示着历史的复杂性和不可预测性。诗人认为,时运的起伏变化难以评断,但历史的轨迹和结果却是清晰可见的。这反映了诗人对历史规律的深刻理解,以及对命运无常的无奈与接受。
颈联“块肉尚悬慈母恨,瓣香不断老天疑”,通过比喻的手法,将个人的情感与历史的宏大主题相连。诗人提到自己如同一块有形之物,还承载着对母亲的遗憾和思念,同时也表达了对上天的不解与质疑。这种情感的深度和广度,展现了诗人对亲情、历史、命运的复杂思考。
尾联“客来若问兴亡地,波浪年年未有涯”,以开放式的提问结束全诗,邀请读者一同思考历史的兴衰与变迁。波浪年年的未有涯,象征着历史的长河永无止境,也寓意着对未来的无限遐想和对历史的持续关注。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历史遗迹的描写和对个人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洞察和对人生的深切感悟,具有强烈的历史感和人文情怀。
犊鼻长挑竹杖头,未能免俗想清流。
西来谁遣青禽至,仙去还乘白鹤游。
天上欢娱才瞬息,人间恩爱漫绸缪。
穿针乞巧真儿戏,曝腹庭中更可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