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内那知草色新,道人庭宇别藏春。
高榆风度青含荚,艳杏雨馀红退唇。
茗碗薰炉清有致,禅天金地夐无尘。
裁诗得句如拱璧,不费咸阳设九宾。
郭内那知草色新,道人庭宇别藏春。
高榆风度青含荚,艳杏雨馀红退唇。
茗碗薰炉清有致,禅天金地夐无尘。
裁诗得句如拱璧,不费咸阳设九宾。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同安寺游览时所见的春日美景与内心的宁静感受。首联“郭内那知草色新,道人庭宇别藏春”以对比手法开篇,将城郭内的喧嚣与同安寺内的春色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寺庙的静谧与生机。接着,“高榆风度青含荚,艳杏雨馀红退唇”两句细腻描绘了春天的自然景象,高大的榆树在春风中轻轻摇曳,叶片中似乎蕴含着未成熟的果实;而经过雨水滋润的杏花,花瓣已略显褪色,但依然艳丽。诗人通过这些生动的景物描写,展现了春天的勃勃生机。
后半部分“茗碗薰炉清有致,禅天金地夐无尘”则转向对寺庙内部环境的描述,茶香与香炉的烟雾营造出一种清新脱俗的氛围,仿佛置身于一个远离尘世的净土之中。最后,“裁诗得句如拱璧,不费咸阳设九宾”表达了诗人创作的喜悦与满足感,如同得到珍贵的宝玉一般,无需繁复的仪式,就能表达内心深处的情感与感悟。整首诗不仅描绘了美丽的自然景色,更传达了诗人对宁静、和谐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一从清气上为天,仙叟何年见乾海。
黄河几度浊复清,此水如今未曾改。
西寻仙人渚,误入桃花穴。
风吹花片使我迷,时时问山惊踏雪。
石梁丹灶意更奇,春草不生多故辙。
我来隐道非隐身,如今世上无风尘。
路是武陵路,人非秦代人。
饭松得高侣,濯足偶清津。
数片昔贤磐石在,几回并坐戴纶巾。
不下南昌县,书斋每日闲。
野花当砌落,溪鸟逐人还。
有兴常临水,无时不见山。
千峰数可尽,不出小窗间。
陶家无炎暑,自有林中峰。
席上落山影,桐梢回水容。
放怀凉风至,缓步清阴重。
何事亲堆案,犹多高世踪。
萧萧北风起,孤棹下江濆。
暮客去来尽,春流南北分。
萋萋御亭草,渺渺芜城云。
相送目千里,空山独望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