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偈颂一百三十三首·其四十七》
《偈颂一百三十三首·其四十七》全文
宋 / 释居简   形式: 偈颂

衲僧家,不潇洒。嫌人赞,爱人骂。

无诤三昧,知音者寡。三昧即且置,如何是无诤。

客来须接,贼来须打。

浪宕楼头无藉在,零丁利帝可怜生。

恶叉聚是此中人,佛子住非他处成。

(0)
鉴赏

这首诗以禅宗的口吻,探讨了佛法中的“无诤”与“知音”的概念。诗人通过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一个僧侣的生活状态和内心世界。

首先,“衲僧家,不潇洒”,开篇便以僧侣的形象引入,强调了僧人的生活并非世俗眼中的潇洒自在,而是充满了修行的艰辛与内心的平静。“嫌人赞,爱人骂”,进一步揭示了僧人在世间所面临的复杂人际关系,无论是赞美还是责骂,都难以避免,这反映了僧人超脱世俗、不为外物所动的心态。

接着,“无诤三昧,知音者寡”,点明了僧人追求的境界——“无诤三昧”,即在面对纷扰时保持内心的平和与清净,但这样的境界却少有人能真正理解或认同,体现了修行之路的孤独与艰难。

随后,“三昧即且置,如何是无诤”,诗人提出疑问,即使暂时放下修行的境界,那么如何才能真正做到无争呢?这个问题引出了下文的回答。

“客来须接,贼来须打”,这两句形象地表达了僧人对待外界的态度:对于来访的客人,应以慈悲之心接纳;而对于侵犯者,则需以正当手段自卫。这不仅体现了僧人对道德原则的坚守,也暗示了佛法中“以戒为师”的理念。

“浪宕楼头无藉在,零丁利帝可怜生”,这两句诗描绘了一种超脱世俗、独立于世的形象,比喻僧人如同孤舟独行于波涛之中,虽处境艰难,却依然坚持自己的信仰与生活方式,体现了僧人对佛法的坚定信念和对生活的独特理解。

最后,“恶叉聚是此中人,佛子住非他处成”,诗人通过对比,指出那些聚集在“恶叉”(可能指邪恶、不正之徒)身边的人,并非真正的修行者,而真正的佛子(即修行者)则应选择在正确的道路上成长,远离诱惑与干扰,最终实现自我超越。

整首诗通过僧人生活与修行的描述,展现了佛法中关于无争、知音、道德与自我超越的深刻思考,以及僧人面对世俗挑战时的坚定与智慧。

作者介绍

释居简
朝代:宋

释居简(一一六四~一二四六),字敬叟,号北涧,潼川(今四川三台)人。俗姓龙(《补续高僧传》卷二四作王)。依邑之广福院圆澄得度,参别峰涂毒于径山,谒育王佛照德光,走江西访诸祖遗迹。历住台之般若报恩。后居杭之飞来峰北涧十年。起应霅之铁佛、西余,常之显庆、碧云,苏之慧日,湖之道场,诏迁净慈,晚居天台。理宗淳祐六年卒,年八十三,僧腊六十二。
猜你喜欢

寻题

寻题得句旋移境,乘兴为书不择笺。

若问山庄殊胜处,逢源左右总超然。

(0)

玉泉山杂咏十六首·其十三如如室

金刚如者都称六,梵帙原来更有三。

三亦非多六非欠,本无一物个中函。

(0)

勤政殿对雨三首·其二

愁雨三凡喜雨三,既优既渥此真甘。

臣工谩道予心慰,未抵予心致慰惭。

(0)

题漪澜堂

胜迹遥思琼岛阴,每因馀暇一登临。

云楼高下规浮玉,春树参差吐郁金。

出浪鱼喁披锦縠,入松风籁谱瑶琴。

漪澜匪慕沧浪意,舟水民情静会心。

(0)

绮望轩

山阴搆疏轩,一水回环抱。

悦心仁智间,纵目烟霞表。

麦畴及稻畦,秋夕将春晓。

万景纷来参,大块富文藻。

偶来试凭临,兴会殊不少。

今朝槩且置,吾将事幽讨。

(0)

自玉河放舟至玉泉山·其二

玉带桥边耕织图,织云耕雨肖东吴。

每过便尔留清问,为较寻常景趣殊。

(0)
诗词分类
壮志难酬 归隐 和诗 伤逝 泰山 闺怨 羁旅 奉和 赞颂 应制 离愁 伤春 忆昔 闺思 黄河 访友 劝勉 喜悦
诗人
程俱 米芾 陈镒 文彦博 于谦 张孝祥 李孝光 陆求可 王炎 何梦桂 诗经 张嵲 朱松 林则徐 韦应物 晏殊 唐寅 李煜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