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韶山下客,多病似吾身。
每想弥天辩,谁为问疾人。
泉清偏照月,松瘦不知春。
未遂寻高论,相遥一水滨。
鸣韶山下客,多病似吾身。
每想弥天辩,谁为问疾人。
泉清偏照月,松瘦不知春。
未遂寻高论,相遥一水滨。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居住在山下的旅客,因多病缠身而感慨。诗人通过“鸣韶山下客,多病似吾身”两句,表达了自己与周围环境的隔离感和对健康的渴望。在“每想弥天辩,谁为问疾人”中,诗人表现出了寻求理解和关怀的心情,但却感到孤独,没有人能够理解他的病痛。
接下来的“泉清偏照月,松瘦不知春”两句,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传达了诗人内心的寂寞与对春天生机的无感。泉水清澈但只映照着冷清的月亮,而瘦弱的松树也不知春意。
最后,“未遂寻高论,相遥一水滨”表达了诗人未能实现的高远理想,以及与他人的距离感。即便身处同一片水边,也只能遥寄相思,无从交流思想和情感。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幽深,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病痛和对理解的渴望。
东园极目,暮霭秋色,望中缥缈。
江城下、寒涛寂寞,一抹吴峰青未了。
睹败柳、挂残阳欲落,沙岸倒垂红蓼。
渐野寺、疏钟时动,惊起隔林栖鸟。
何事今岁秋偏早。向登临、无限愁抱。
还追忆、他乡行乐,炬烛双燃花底照。
敞绮席、拥红妆调笑,翻怪笙歌烦恼。
残月堕、霞觞更举,客里光阴偏好。
惆怅归来,空赢得、青衫破帽。
对长宵魂断,渐渐哀笳唤晓。帘外露冷、残星小。
愁听寒螀叫。待新雁、寄与同游,不是旧时年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