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乙未次普信院与首座惟表谈道》
《乙未次普信院与首座惟表谈道》全文
宋 / 葛胜仲   形式: 古风  押[麌]韵

蓐食起紫阳,憩寺始亭午。

清幽释子居,山影落窗户。

楼台互相临,云石粲可睹。

阴崖溜清泉,甘美过牛乳。

山僧立胜事,争以筠筒股。

表公久游方,妙谛明佛祖。

虽未众拆床,已见屦满户。

相携环翠堂,身觉度飞羽。

登临固已往,况乃真吾土。

(0)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乙未年访问普信院时与首座惟表谈论佛法的情景。诗中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寺庙的清幽环境和僧侣的生活状态。

首句“蓐食起紫阳,憩寺始亭午”,描述了清晨僧人们在紫阳初升之时便开始用餐,午后才在寺庙中休息,体现了僧侣们修行生活的规律与宁静。接着,“清幽释子居,山影落窗户”描绘了寺庙周围山色的清幽与静谧,山影映照在窗户上,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氛围。

“楼台互相临,云石粲可睹”则展示了寺庙建筑的错落有致,以及云雾缭绕、岩石光亮的自然美景,凸显了寺庙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景象。“阴崖溜清泉,甘美过牛乳”一句,通过生动的比喻,赞美了寺庙附近清泉的甘甜,甚至超过了牛奶的美味,进一步强调了这里的自然之美的独特之处。

“山僧立胜事,争以筠筒股”表现了僧侣们对修行的执着与热情,他们以竹筒作为日常用品,体现了简朴的生活态度。“表公久游方,妙谛明佛祖”提到一位高僧长期游历四方,对佛法有着深刻的理解与领悟,突出了佛法的深邃与广大。

“虽未众拆床,已见屦满户”暗示了寺庙的香火旺盛,即使没有大规模的活动,但来访的信徒已经让僧侣们的住所充满了脚步声,体现了人们对佛法的向往与追求。

最后,“相携环翠堂,身觉度飞羽”描绘了作者与僧侣们一同前往翠绿的殿堂,仿佛身心都得到了升华,如同飞鸟般自由自在。而“登临固已往,况乃真吾土”则表达了对这片土地的深厚情感,无论是暂时的旅行还是长久的居住,这里都是心灵的归宿。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不仅展现了寺庙及其周边自然环境的美丽,也深刻地反映了僧侣们的生活状态、修行理念以及对佛法的虔诚追求,是一首富有禅意与人文关怀的作品。

作者介绍

葛胜仲
朝代:宋   字:鲁卿   籍贯:丹阳(今属江苏)   生辰:1072~1144

葛胜仲 (1072~1144) 宋代词人,字鲁卿,丹阳(今属江苏)人。绍圣四年(1097)进士。元符三年(1100),中宏词科。累迁国子司业,官至文华阁待制。卒谥文康。宣和间曾抵制征索花鸟玩物的弊政,气节甚伟,著名于时。与叶梦得友密,词风亦相近。有《丹阳词》。 
猜你喜欢

挂剑台

宝剑值千金,欲赠徐君死。

解挂墓门前,千秋吴季子。

(0)

秋夜

檐端露明月,月苦乡心儆。

草虫寒夜鸣,疏桐落秋影。

(0)

题竹石牡丹图寿谢母苏节妇

竹抱淩云节,根移自海东。

一从飞凤去,甘伴古苔终。

箨老色逾碧,年深势转崇。

枝高无过羽,叶茂不彫风。

甘与巉岩寂,全看富贵空。

但教筠箭发,足以慰孤穷。

(0)

秋日偕富甥介伟游龙门桥归汎江口看山

西门之外龙门桥,森森万竹参天高。

扁舟欹侧入荻浦,秋云黯淡横江皋。

连峰隔岸势奔走,巨舸争渡声嗷嘈。

乘醉披襟一鼓棹,诗成吟啸轻波涛。

(0)

辞馆

怀璧休言价十城,生憎海鹤向人鸣。

平原好客遗毛遂,越石宁囚谢晏婴。

辽水东西堪采药,缑山缥缈羡吹笙。

冥冥踪迹孤鸿远,翘首云霄去后情。

(0)

都门立春

春日膏车逐塞尘,淹留京国复逢春。

惊看凤历开新岁,愁忆龙沙惜别辰。

树剪繁花虚焕彩,盘陈杂馔总成辛。

和风未布冰霜满,回首魂消潞水滨。

(0)
诗词分类
赞美 中秋节 田园 山水 思乡 夏天 爱情 元宵节 母亲 战争 劳动 励志 清明节 老师
诗人
韦应物 晏殊 唐寅 李煜 傅山 戴表元 张籍 刘子翚 许景衡 上官婉儿 刘辰翁 易顺鼎 曾几 张之洞 周权 李清照 郑思肖 庾信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