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渊一瓢,先生半瓢。傍人笑问团瓢,是吟瓢酒瓢。
巢由饮瓢,先生住瓢。行窝何处非瓢,任肩挑坏瓢。
颜渊一瓢,先生半瓢。傍人笑问团瓢,是吟瓢酒瓢。
巢由饮瓢,先生住瓢。行窝何处非瓢,任肩挑坏瓢。
这首诗以“半瓢居”为题,描绘了一位隐士的生活状态和精神追求。通过“颜渊一瓢,先生半瓢”的开篇,巧妙地将古代圣贤与诗人自身相联系,展现了诗人对简朴生活的向往和对精神自由的追求。
“傍人笑问团瓢,是吟瓢酒瓢”,这两句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以旁人的不解和嘲笑,反衬出诗人对生活态度的独特理解和坚持。这里的“吟瓢”和“酒瓢”不仅指物质上的简陋,更象征着诗人内心的丰富和精神的高洁。
“巢由饮瓢,先生住瓢”,进一步深化了主题,将诗人与古代的隐士巢父、许由相提并论,表达了诗人对古代隐逸文化的敬仰和向往。同时,“住瓢”二字,既是对居住环境的描述,也是对诗人内心世界的投射,暗示了他虽身处简陋,但心存高远。
“行窝何处非瓢,任肩挑坏瓢”,最后两句以豪迈的语气,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生活的渴望和对物质条件的淡泊。无论身在何处,无论生活如何艰难,诗人都能保持内心的平静和自由,将自己视为“瓢”,随遇而安,不为外物所累。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半瓢居”的描绘,展现了诗人独特的生命哲学和生活态度,体现了清末文人对于理想生活状态的追求和对传统隐逸文化的传承。
方丈仙山客,高阳辩士乡。
圣朝新命吏,茂宰近为郎。
烽火三关戍,尘埃百战场。
幽燕通聘问,蕃汉杂耕桑。
政简人安堵,刑清舍掩棠。
万家鱼蟹贱,十里芰荷香。
置酒时多暇,裁诗夜未央。
水摇天影乱,风送角声长。
骤见秋云白,相思塞草黄。
无忘寄消息,看取雁南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