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叶渡头春漠漠,子敬风流谁继作。
珠箔半挂玉钩斜,临水家家开画阁。
玉箫金管打桨迎,如花女儿花灼灼。
纤腰戌削眉弯环,春衫称身身绰约。
玻璃之船鹦鹉杯,碧醴红粱随意酌。
晚霞衔山白日落,照脸明镫红晕薄。
燕燕莺莺啼尽春,往事而今化作尘。
渡头春水依然碧,只见桃花不见人。
桃叶渡头春漠漠,子敬风流谁继作。
珠箔半挂玉钩斜,临水家家开画阁。
玉箫金管打桨迎,如花女儿花灼灼。
纤腰戌削眉弯环,春衫称身身绰约。
玻璃之船鹦鹉杯,碧醴红粱随意酌。
晚霞衔山白日落,照脸明镫红晕薄。
燕燕莺莺啼尽春,往事而今化作尘。
渡头春水依然碧,只见桃花不见人。
此诗描绘了桃叶渡头的春日景象与人物活动,充满了浓厚的江南水乡风情。首句“桃叶渡头春漠漠”,以“漠漠”二字渲染出春日烟雨蒙蒙的氛围,为全诗奠定了柔美细腻的基调。接着,“子敬风流谁继作”一句,借历史人物子敬的风流才情,引出对后世是否有人能继承其风范的思考,暗含对时代变迁的感慨。
“珠箔半挂玉钩斜,临水家家开画阁”两句,通过描绘装饰精美的帘幕和临水而建的画阁,展现了桃叶渡头居民生活的精致与雅致。接下来,“玉箫金管打桨迎,如花女儿花灼灼”则将画面转向了水上的迎宾场景,女子们手持乐器,轻盈地划着小舟,迎接宾客的到来,形象生动地展现了江南水乡的热闹与繁华。
“纤腰戌削眉弯环,春衫称身身绰约”描绘了女子们的体态与服饰之美,通过“纤腰”、“春衫”等细节,展现出她们的曼妙身姿与青春活力。“玻璃之船鹦鹉杯,碧醴红粱随意酌”两句,进一步渲染了宴饮的奢华与自由,玻璃船与鹦鹉杯增添了宴会的华贵气息,而“碧醴红粱”则暗示了丰富的酒肴。
“晚霞衔山白日落,照脸明镫红晕薄”描绘了日落时分的美景,晚霞映照在脸上,灯光微弱,营造出一种温馨而略带忧伤的氛围。“燕燕莺莺啼尽春,往事而今化作尘”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物是人非的感慨,燕子与黄莺的啼鸣象征着春天的逝去,而“化作尘”则意味着美好事物终将消逝。
最后,“渡头春水依然碧,只见桃花不见人”以景结情,将读者的思绪拉回现实,虽然渡头依旧春水碧绿,但曾经的人事已如桃花般随风飘散,只剩下回忆。整首诗通过对桃叶渡头春日景象及人物活动的细腻描绘,展现了江南水乡的独特魅力,同时也蕴含了对时光流转、人事变迁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