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腊殊方似早秋,宵分只觉露光浮。
月当弦上凉侵户,风为帘回响动钩。
灯火趣佳仍竹屋,沅湘波远更沧洲。
梅花何限天涯思,却触虫声咏四愁。
残腊殊方似早秋,宵分只觉露光浮。
月当弦上凉侵户,风为帘回响动钩。
灯火趣佳仍竹屋,沅湘波远更沧洲。
梅花何限天涯思,却触虫声咏四愁。
这首《腊夜》描绘了冬夜的静谧与深沉,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冬夜图景。
首句“残腊殊方似早秋”,开篇即点明时令,虽是年末,但环境氛围仿佛初秋,营造出一种不同于寻常季节的冷清与宁静。接着,“宵分只觉露光浮”一句,通过夜半时分露珠在月光下闪烁的情景,进一步渲染了夜晚的清凉与静谧。
“月当弦上凉侵户,风为帘回响动钩。”这两句运用拟人手法,将月光与微风赋予情感,月光似乎在弦月之上轻轻洒落,带来丝丝凉意,而微风则轻拂帘幕,发出轻微的响声,生动地展现了冬夜的静美与和谐。
“灯火趣佳仍竹屋,沅湘波远更沧洲。”这两句转而描写室内与室外的景象。室内的灯火映照着温馨的竹屋,室外则是远方的沅湘江水与辽阔的沧洲,对比鲜明,既表现了冬夜的温暖与安宁,也暗示了诗人对远方的思念与向往。
最后,“梅花何限天涯思,却触虫声咏四愁。”诗人借梅花的开放,表达了对远方的无限思念,即使是在冬夜的寂静中,也能感受到这份深情。同时,听到虫鸣声,诗人不禁吟唱起《四愁诗》,这不仅是对自然之声的回应,也是内心情感的抒发,体现了诗人丰富的情感世界和对生活的深刻感悟。
整体而言,《腊夜》通过细腻的描绘和丰富的象征手法,展现了冬夜的独特魅力,以及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世界,是一首富有意境和情感深度的佳作。
四十年高梦,生涯指一丘。
无人同久住,有鹤对冥修。
草杂芝田出,泉和石髓流。
更嫌庭树老,疑是世间秋。
舍下蛩乱鸣,居然自萧索。
缅怀高秋兴,忽枉清夜作。
感物我心劳,凉风惊二毛。
池枯菡萏死,月出梧桐高。
如何异乡县,复得交才彦。
汨没嗟后时,蹉跎耻相见。
箕山别来久,魏阙谁不恋。
独有江海心,悠悠未尝倦。
沈吟对迁客,惆怅西南天。
昔为一官未得意,今向万里令人怜。
念兹斗酒成暌间,停舟叹君日将晏。
远树应怜北地春,行人却羡南归雁。
丈夫穷达未可知,看君不合长数奇。
江山到处堪乘兴,杨柳青青那足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