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下蛩乱鸣,居然自萧索。
缅怀高秋兴,忽枉清夜作。
感物我心劳,凉风惊二毛。
池枯菡萏死,月出梧桐高。
如何异乡县,复得交才彦。
汨没嗟后时,蹉跎耻相见。
箕山别来久,魏阙谁不恋。
独有江海心,悠悠未尝倦。
舍下蛩乱鸣,居然自萧索。
缅怀高秋兴,忽枉清夜作。
感物我心劳,凉风惊二毛。
池枯菡萏死,月出梧桐高。
如何异乡县,复得交才彦。
汨没嗟后时,蹉跎耻相见。
箕山别来久,魏阙谁不恋。
独有江海心,悠悠未尝倦。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秋夜的感受和情怀。起始三句“舍下蛩乱鸣,居然自萧索。缅怀高秋兴,忽枉清夜作。”通过蛩虫的鸣叫和屋檐的萧瑟声响,表达了诗人独处时的寂寞与对深秋美好的回忆,以及在清凉的夜晚突然被激发的创作欲望。
接着,“感物我心劳,凉风惊二毛。”则展示了诗人因物思情而感到内心的劳累,以及凉风吹拂下使其体感的细微变化。这两句传达了一种对自然界的敏锐感受与深切的情感联结。
“池枯菡萏死,月出梧桐高。”这一部分则是对景物的描写,通过干涸的池塘和已枯萎的菡萏花,以及高悬的明月和梧桐树,营造了一种秋天的凄凉氛围。
“如何异乡县,复得交才彦。”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在异乡他乡之地,依然能够遇见志同道合的人,这份缘分让诗人感到欣慰。
“汨没嗟后时,蹉跎耻相见。”这里的意思是对过去时光的感叹,以及因为种种原因而未能如愿相聚的遗憾和羞愧。
最后,“箕山别来久,魏阙谁不恋。独有江海心,悠悠未尝倦。”诗人提及了久别的箕山,人们对魏阙这类美好之地无不怀念,但唯独诗人心中有着广阔如江海一般的情怀,这份情感源远流长,从未有过疲倦。
整体来说,这首诗充满了深秋的苍凉和对友人的思念,以及诗人自己对于美好事物无尽的追求与向往。
地本乎阴窍本空,岩名以斗古传风。
世人适意为行乐,造物何心著巧功。
弱水蓬莱仙境界,石桥方广佛神通。
达观不作尘寰看,笑挹天浆乐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