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后经戎马,家山草不春。
弃原空战骨,隐舍祇烽尘。
左计躬耕负,余生患难亲。
一镫看聚首,应胜滞江滨。
别后经戎马,家山草不春。
弃原空战骨,隐舍祇烽尘。
左计躬耕负,余生患难亲。
一镫看聚首,应胜滞江滨。
这首诗是清代诗人黎庶焘为他的从兄自楚地返回故乡所作,表达了对战乱中家乡荒凉景象的感慨以及对亲人团聚的期盼。首句“别后经戎马”描绘了战事频繁,诗人与兄长分别后的动荡岁月。次句“家山草不春”以春天草木不应时令的凋零,暗示家乡遭受的战乱之苦。
“弃原空战骨,隐舍祇烽尘”进一步描绘战场的惨烈,战死者的遗骸散落在荒原上,村庄里只剩下烽火和尘埃,显示出战争的无情和破坏力。接着,“左计躬耕负”表达了诗人对于和平生活的向往,希望能亲自耕作,远离战乱,与家人共度患难。
最后两句“一镫看聚首,应胜滞江滨”寄寓了诗人对团聚的渴望,认为即使在简陋的环境中重逢,也胜过长久分离滞留江边。整体来看,这首诗情感深沉,既反映了战乱的残酷,又寄托了对安宁生活的向往和亲情的珍视。
项君声名天宇窄,与君俱是荆湖客。
向来相闻不相值,长安城中乃相识。
论文要得文中天,邯郸学步终不然。
如君笔墨与性合,妙处特过苏李前。
我如切切秋虫语,自诡平生用心苦。
神凝或与元气接,屡举似君君亦许。
西湖一曲古墙阴,清坐论诗夜向深。
见谓人间有公等,不知来者不如今。
乾坤虽大知者少,君不见,古人拙处今人巧。
我徂山林口挂壁,如君合救狂澜倒。
石渠春水绿泱泱,阁下无人白日长。
万里江湖入归梦,子云不愿校书郎。
九华山色梅根渡,半日风帆即秋浦。
六条察吏安用许,幸有千岩作诗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