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籁萧然夜气清,窗前忽送雨声声。
滴残桐子凉犹逗,敲碎蕉心梦未成。
别院挑灯留一点,小楼欹枕到三更。
携琴试向中庭听,倍觉泠泠十指生。
万籁萧然夜气清,窗前忽送雨声声。
滴残桐子凉犹逗,敲碎蕉心梦未成。
别院挑灯留一点,小楼欹枕到三更。
携琴试向中庭听,倍觉泠泠十指生。
这首诗描绘了深夜听雨的情景,充满了宁静与深沉的意境。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将雨声、滴落的桐子、敲碎的蕉心、远处挑灯的别院、倚枕的小楼以及独自在中庭弹琴的场景串联起来,构成了一幅生动的画面。
首句“万籁萧然夜气清”点明了环境的静谧和夜晚的清新,为整首诗奠定了基调。接着,“窗前忽送雨声声”一句,将读者的视线引向窗外,雨声的突然出现打破了夜的寂静,增添了诗的动感。
“滴残桐子凉犹逗,敲碎蕉心梦未成”两句,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形象地描绘了雨滴落在桐子和蕉叶上的情景,不仅表现了雨的力度和节奏,也暗示了雨声对人情绪的影响,让人联想到梦境被打破的无奈与失落。
“别院挑灯留一点,小楼欹枕到三更”则进一步展现了深夜听雨时的孤独与时间的流逝,挑灯的人或许在等待或思念,而倚枕的人则在时间的长河中沉思,两者都与雨声形成了情感上的共鸣。
最后,“携琴试向中庭听,倍觉泠泠十指生”以琴声作为回应,将听雨的体验推向高潮。琴声与雨声交织在一起,不仅丰富了听觉的层次,也深化了情感的表达,使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立体。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意象,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又略带忧郁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欣赏和对内心情感的深刻洞察。
千秋观前雨湿衣,石帆山下叩渔扉。
鹧鸪苦道行不得,杜鹃更劝不如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