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光低叠浪,暝色送回桡。
宛转沿孤屿,苍茫过断桥。
衔杯千刹出,迎艇万峰朝。
梅鹤怀高隐,幽魂何处招。
霞光低叠浪,暝色送回桡。
宛转沿孤屿,苍茫过断桥。
衔杯千刹出,迎艇万峰朝。
梅鹤怀高隐,幽魂何处招。
这首诗描绘了孤山林和靖墓周围的自然景色与氛围,充满了深沉的意境与历史感。诗人以霞光、浪涛、暝色、孤屿、断桥等自然景象为背景,营造了一种宁静而略带哀愁的氛围。通过“衔杯”、“迎艇”等细节,仿佛在向林和靖这位高士致敬,表达了对他的怀念之情。
“霞光低叠浪,暝色送回桡”,开篇即以壮丽的霞光与波浪起笔,暗示着一种超脱世俗的美,同时“暝色”与“回桡”则预示着夜晚的降临与归途的结束,形成一种时间的流转感。
“宛转沿孤屿,苍茫过断桥”,诗人继续描绘行进中的景象,孤屿与断桥作为静止的元素,与流动的自然景象形成对比,增添了画面的层次感,同时也寓意着人生的孤独与变迁。
“衔杯千刹出,迎艇万峰朝”,这两句进一步深化了对林和靖的怀念。诗人想象着林和靖如同仙人一般,千刹(可能指千座山峰)中显现,而“迎艇万峰朝”则暗示着林和靖的精神影响着周围的山川,仿佛每一座山峰都在迎接他的到来,表达出对林和靖高尚人格的敬仰与追思。
“梅鹤怀高隐,幽魂何处招”,最后两句将主题升华,梅鹤象征着林和靖的高洁品格与隐逸生活,而“幽魂何处招”则表达了对林和靖灵魂的追寻与怀念,流露出深深的哀思与敬意。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以及对林和靖形象的深情刻画,展现了诗人对这位古代高士的深切怀念与崇敬之情,同时也传达出一种超越时空的哲思与情感共鸣。
先生那得高眠也。且为苍生一起。
正五月、嫩晴天气。门外柳浓波翠。
两载朱幡,三年黄绶,总是心如水。
骊唱罢,琴鹤萧然,欸乃扁舟,月色江声相倚。
最牵情,归来曾赋,几点鹭朋鸥伍。
白社清吟,兰亭高会,事事关人意。
看纵横、斑管乌丝,疏狂馀几。
喜今朝,柔乡翠国,别有一番风味。
月底笙箫,风前兰麝,望里神仙侣。
只高阳旧伴,醉踏渔舟归去。
翠梧映日,菉竹干霄,正是朝阳佳处。
渺渺高天,■隔丹山无多路。春风落,秋风去。
问彩翼、几时枉顾。长江水,不断东流,荒台如故。
自古叹希遇。阿阁岐山,空向画图觑。
竹实无凭,便欲来仪何地住。笑鸥雁,惊鹜鹭。
颍川治郡休传误。更堪疑,煮喙成胶,冰弦牢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