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痴不舍峰,雨到先鸣树。
涧口归渔人,林端起群鹜。
浑脱房山法,妙蕴丹阳句。
伫待吟溟濛,遥天镇微露。
云痴不舍峰,雨到先鸣树。
涧口归渔人,林端起群鹜。
浑脱房山法,妙蕴丹阳句。
伫待吟溟濛,遥天镇微露。
此画描绘的是夏山将至雨之景,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捕捉了云雾缭绕、雨前的微妙变化。首句“云痴不舍峰”,以拟人的手法,生动地描绘了云彩在山峰间徘徊的情态,表现出云与山的亲密关系。接着,“雨到先鸣树”一句,巧妙地运用了听觉意象,通过雨声预示着即将到来的雨水,营造出一种即将下雨的氛围。
“涧口归渔人,林端起群鹜”两句,进一步丰富了画面的动态感。渔人在溪流边归来,群鸭在树林尽头振翅起飞,这些生活化的场景,不仅增添了画面的生动性,也暗示了自然界的和谐共生。诗人通过这些细节,展现了大自然的生机与活力。
“浑脱房山法,妙蕴丹阳句”则表达了对绘画技法和语言艺术的高度赞赏。这里提到的“房山法”和“丹阳句”,分别指代了古代两位著名的画家和诗人,以此来赞美这幅画作和诗作的高超技艺和深刻内涵。
最后,“伫待吟溟濛,遥天镇微露”两句,表达了诗人对这幅作品的深深喜爱与期待。他期待在细雨蒙蒙中,遥望天空中隐约露出的微光,仿佛是大自然的呼唤,也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整首诗通过对画面的细腻描绘和情感的深切表达,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与赞美,同时也体现了他对艺术创作的独到见解和深厚功底。
竹篱茅舍,本是山家景。唤起兵前倦游兴。
地床深稳坐,春入蒲团,天怜我,教养疏慵野性。
雪坡孤月上,冰谷悲鸣,松竹萧萧夜初静。
梦醒来,误喜收得闲身,不信有、俗物沈迷襟韵。
待临水依山得生涯,要传取新规,再营幽胜。
忆昔移家,着处偷生,拱有余霜。
遭几番惊怕,青天霹雳,满怀愁闷,苍海汪洋。
故步全非,新知误喜,袜线初无尺寸长。
龙钟后,方马归伏枥,龟作支床。年来饮不盈觞。
也不爱、花枝锦绣香。
与山僧野老,交情淡淡,盘蔬盂饭,清话浪浪。
燕子重来,桃花应笑,四壁空空一草堂。
偿诗债,有隔年未了,连日犹忙。
买地近隍壑,十顷展平澜。
相如漫说云梦,八九可胸蟠。
已具扁舟放鹤,又且观鱼知乐,何忍利投竿。
却恐避地下,鸥鹭怨盟寒。屋茨茅,蹊种竹,畹滋兰。
天生此所宜著,素发飒垂冠。
手苦弯弓难合,惟有招麾毛颖,筋力尚桓桓。
携我二三子,日往将诗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