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桥山重去留,萧森风物凛高秋。
即看木叶连天下,不禁心期特地愁。
至治未能臻复旦,虚名早已悟浮沤。
观风稍幸闾阎足,曰教曰馀有后谋。
回望桥山重去留,萧森风物凛高秋。
即看木叶连天下,不禁心期特地愁。
至治未能臻复旦,虚名早已悟浮沤。
观风稍幸闾阎足,曰教曰馀有后谋。
这首诗是清朝乾隆皇帝弘历所作的《回銮即景》。诗中描绘了回望桥山时的景象与心境,以及对国家治理和名声的深思。
首联“回望桥山重去留,萧森风物凛高秋”,以桥山为背景,描绘了秋天的萧瑟景象,给人一种深沉而肃穆的感觉。诗人站在高处,回望过去,心中充满了复杂的情感,既有对过去的留恋,也有面对未来的冷静思考。
颔联“即看木叶连天下,不禁心期特地愁”,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情感。诗人看到树叶覆盖大地,不禁引发了对天下苍生的深深忧虑。这里的“心期”既是对国家未来的期望,也包含了对个人命运的担忧。
颈联“至治未能臻复旦,虚名早已悟浮沤”,表达了诗人对理想与现实之间差距的感慨。他认为尽管追求至善至治,但复旦(指恢复光明或新生)的目标似乎难以实现,而那些虚名浮利,早已看透其本质,认识到它们不过是过眼云烟。
尾联“观风稍幸闾阎足,曰教曰馀有后谋”,则展现了诗人对民间疾苦的关注以及对未来有所规划的态度。虽然在治理国家方面存在困难,但他仍然希望自己的政策能够惠及百姓,同时对于未来还有着长远的考虑。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深刻的哲理思考,展现了诗人对国家、社会和个人命运的深切关怀,以及在面对挑战时的沉稳与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