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欲雄浑却忌粗,溪如空阔终邻浅。
得美去疵斯已佳,更惜二者难兼善。
于何见之见此图,引我会心良不远。
天水真透书画禅,自识溪山之仙馆。
崇冈屏背叠树森,飞流出峡千回转。
汇为大溪横其前,水阁临波资宴衎。
周遭缭垣曲且长,石坛昼静松阴满。
高楼突室各随宜,朱明无暑三冬暖。
彼高閒者四五人,鹿服荷巾致疏散。
商榷应非时务策,或则黄庭或内典。
世虑何曾系以颦,睟容惟觉笑而莞。
秦家源里有桑麻,汉代云中看鸡犬。
不识丹成九转时,虚皇可慕呼名选。
山欲雄浑却忌粗,溪如空阔终邻浅。
得美去疵斯已佳,更惜二者难兼善。
于何见之见此图,引我会心良不远。
天水真透书画禅,自识溪山之仙馆。
崇冈屏背叠树森,飞流出峡千回转。
汇为大溪横其前,水阁临波资宴衎。
周遭缭垣曲且长,石坛昼静松阴满。
高楼突室各随宜,朱明无暑三冬暖。
彼高閒者四五人,鹿服荷巾致疏散。
商榷应非时务策,或则黄庭或内典。
世虑何曾系以颦,睟容惟觉笑而莞。
秦家源里有桑麻,汉代云中看鸡犬。
不识丹成九转时,虚皇可慕呼名选。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山水画卷,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之美与人文之趣的融合。开篇“山欲雄浑却忌粗,溪如空阔终邻浅”两句,巧妙地将山的壮丽与溪的灵动对比,既表达了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也隐含了对艺术创作中细节处理的重视。接着,“得美去疵斯已佳,更惜二者难兼善”则进一步阐述了艺术创作中追求完美与平衡的重要性。
“于何见之见此图,引我会心良不远”两句,诗人似乎在邀请读者一同欣赏这幅画作,感受其中蕴含的深意。接下来的“天水真透书画禅,自识溪山之仙馆”,则将画面中的山水与禅宗精神相联系,暗示了画作背后的精神追求和审美境界。
随后的描述,如“崇冈屏背叠树森,飞流出峡千回转”等,细致入微地描绘了山水的动态与静态之美,展现了画家的匠心独运。而“汇为大溪横其前,水阁临波资宴衎”则将画面的中心聚焦于一条蜿蜒的大溪与临水的楼阁,营造出一种宁静而雅致的生活氛围。
“周遭缭垣曲且长,石坛昼静松阴满”描绘了四周的环境,强调了空间的层次感和时间的静谧。“高楼突室各随宜,朱明无暑三冬暖”则通过对比,突出了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存,以及四季如春的舒适感受。
最后,“彼高閒者四五人,鹿服荷巾致疏散”描绘了一群悠闲自得的人物形象,他们穿着朴素,与自然融为一体,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状态。“商榷应非时务策,或则黄庭或内典”表明这些人物可能在探讨哲学或道家思想,追求心灵的自由与解脱。“世虑何曾系以颦,睟容惟觉笑而莞”则表达了对世俗忧虑的超脱,以及对内心平和的向往。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赞美了自然山水之美,也深刻反映了人与自然、艺术与哲学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对理想生活状态的追求。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精神世界的探索。
南州孟秋月,维日二十五。
回风吹层霄,飞云过疏雨。
客从金华来,款曲置樽俎。
况有匡庐仙,貌古心亦古。
襟期事萧散,笑傲忘宾主。
哀弦发秦声,修眉善胡舞。
秋辉能娱人,夜色满庭户。
翛翛风叶鸣,泫泫露花吐。
春波杯中月,不照坟上土。
缅怀琦龙门,扁舟下南浦。
荔枝城头花簇簇,王孙不归春水绿。
黄金台前烟草荒,伤心独倚青云哭。
泪洒銮江江倒流,楚魂暮咽枫林秋。
蕉黄绿醑湘竹语,岘山石断行人愁。
信陵门下簪缨会,珠履筵前几人在。
军中击鼓夜不眠,珠翠成行鸣剑佩。
王孙王孙真贵人,落笔龙蛇惊鬼神。
千金散士马蹄尽,铁甲昼卧双麒麟。
桑柘阴阴连大路,野市书声晚当户。
部曲悽凉白发稀,甘棠犹指将军树。
玉凫金雁漆灯残,化鹤千年何日还。
有酒谁浇赵州土,碧血化雨苔斑斑。
王孙王孙不可招,仰天击碎青桐瑶。
寸心何处写哀素,江上年年生暮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