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树日月君乱如于风。芳树不上无心。温而鹄。
三而为行。临兰池。心中怀怅。心不可匡。目不可顾。
妒人之子愁杀人。君有它心。乐不可禁。王将何似。
如丝如鱼乎。悲矣。
芳树日月君乱如于风。芳树不上无心。温而鹄。
三而为行。临兰池。心中怀怅。心不可匡。目不可顾。
妒人之子愁杀人。君有它心。乐不可禁。王将何似。
如丝如鱼乎。悲矣。
这首诗描绘了芳树在风中摇曳的情景,以“日月君乱如于风”开篇,形象地展现了树木随风摆动的姿态。接着,“芳树不上无心”,表达了树木虽随风摇摆,却依然保持其自然本性,不为外界所动。接下来的“温而鹄。三而为行”,则通过比喻的手法,进一步描绘了树木在风中的动态美。
“临兰池。心中怀怅。心不可匡。目不可顾。”这几句话,诗人借芳树临水的姿态,表达了内心的情感波动和对美好事物的留恋与不舍。芳树虽美,但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这与人的处境相似,引发了读者对生命无常的感慨。
“妒人之子愁杀人。君有它心。乐不可禁。”这两句诗通过对比,揭示了嫉妒与快乐之间的矛盾。妒忌之心使人痛苦,而真正的快乐却难以抑制。这种情感的复杂性,增加了诗歌的深度和感染力。
最后,“王将何似。如丝如鱼乎。悲矣。”诗人以“王”自比,将自己比作细丝和游鱼,表达了内心的孤独和无奈。同时,“悲矣”二字直抒胸臆,点明了全诗的主题——对生命短暂、世事无常的哀叹。
整体而言,这首汉代乐府诗以芳树为载体,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寓意,探讨了人生的各种情感体验,尤其是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失去、内心的挣扎与矛盾,以及对生命本质的思考,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哲学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