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下相随五阅秋,意其可以付箕裘。
祗缘老子身无福,致使佳儿命不修。
宿业结来知有自,暑行坏会复奚尤。
灵台一点知何处,痛入肝肠死则休。
膝下相随五阅秋,意其可以付箕裘。
祗缘老子身无福,致使佳儿命不修。
宿业结来知有自,暑行坏会复奚尤。
灵台一点知何处,痛入肝肠死则休。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父亲对失去的幼子深切的怀念和哀痛。开篇"膝下相随五阅秋,意其可以付箕裘"表达了父子间的情感联系以及希望将来能够传承家业。然而紧接着的"祗缘老子身无福,致使佳儿命不修"则透露出一种宿命论和悲观情绪,认为自己没有福气导致孩子命运多舛。
接下来的"宿业结来知有自,暑行坏会复奚尤"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宿命感,似乎所有的遭遇都是由宿世之业所决定。诗人通过这样的表述来解释自己悲剧性的遭遇,即失去幼子。
最后两句"灵台一点知何处,痛入肝肠死则休"则是对失去亲人的深切哀痛和无奈的抒发。这里的"灵台"可能指的是心中的某个点,是记忆或情感的寄托,而那个点如同实质的痛楚一样,难以捉摸,却又真切地刺穿内心。
整首诗通过对幼子的怀念和个人宿命的反思,展现了诗人深沉的哀伤以及面对生死问题时的人性弱点。
青山衔半日,别去莫淹留。
烟敛孤村晚,芦残两岸秋。
僧归山后寺,人倚夕阳楼。
篱菊寒犹艳,邻牛夜不收。
傒奴为候吏,驽骑胜鸣驺。
世态如云变,年光逐水流。
塞翁非失马,庄叟叹牺牛。
横笛吹新恨,寒砧捣旧愁。
食场驹皎皎,在野鹿呦呦。
谤以虚名起,官因愚直休。
心长驰北阙,衰不梦东周。
日损潘郎貌,霜凋季子裘。
诗惭何水部,狂学白江州。
鸿宝终须献,明珠且莫投。
山精何处采,石髓杳难求。
无论朝中客,闲人亦白头。
六十余龄两戊辰,今辰犹是未衰人。
青藜杖弃长行健,绿柳条新远望真。
早起书云聊卜岁,不须曝日已知春。
林居朝阙同乡老,尚忆当年拜紫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