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风千户敌,新语陆生能。
借宅心常远,移篱力更弘。
钓丝初种竹,衣带近裁藤。
戎佐推兄弟,诗流得友朋。
柳阴容过客,花径许招僧。
不为墙东隐,人家到未曾。
素风千户敌,新语陆生能。
借宅心常远,移篱力更弘。
钓丝初种竹,衣带近裁藤。
戎佐推兄弟,诗流得友朋。
柳阴容过客,花径许招僧。
不为墙东隐,人家到未曾。
此诗描绘了一位文人雅士在自然环境中构建新居的景象。首句“素风千户敌”写出的是新宅周围和谐而纯净的风气,意境宽广,仿佛每一户都与这清风为伍。而“新语陆生能”则表现了诗人对朋友才子陆生的赞赏,认为他不仅有文学才能,也能够理解并欣赏这份宁静雅致。
接着,“借宅心常远,移篱力更弘”表达了诗人希望自己的居所能够超越物质的限制,不受空间的束缚,而是精神上的远大和包容。新宅不仅是一处物理空间,更是心灵的寄托和精神的归宿。
“钓丝初种竹,衣带近裁藤”则具体描绘了新宅中的景象。诗人栽种新的竹子,用以装饰环境;而衣带近裁的藤蔓,则是对自然的一种顺应与利用,表现出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态度。
“戎佐推兄弟,诗流得友朋”写出了诗人通过文学创作结交兄弟般的密友,以及他的诗歌流传得到同道中人的赞赏。这里反映了唐代文人之间的情谊以及诗歌在社交中的重要作用。
“柳阴容过客,花径许招僧”则是对新宅环境更加生动的描绘。柳树下形成的阴凉空间,能够让过往的行人停留休息;而花开的路径,则是邀请出家人的场所。这两句不仅展示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享受,也表达了一种开放和接纳的心态。
最后,“不为墙东隐,人家到未曾”意味着诗人并不希望自己的居所成为世俗纷争的避风港,而是保持一种超然物外的生活状态。即使如此,新宅也从未被世间的喧嚣打扰,是一处真正意义上的隐逸之地。
总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自然环境和人际关系的精妙描绘,展现了诗人追求精神自由和生活美学的理想。
寸睫驰万马,置梦荒碛间。
白榆含迥晖,层霄暮生烟。
丈夫在草莽,孑影谁见怜。
堕魂还自招,悲歌抚铜弦。
肝脾朗冰雪,根气寒益坚。
恐贻造化惭,拒物辞雕镌。
奈何懈所慎,绝理忘续绵。
遂听负担力,苦为功名捐。
大风吹垢尘,江淮紊故川。
涵谷无还牛,高卧师陈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