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公嗔我眼长白,故著昏埃阿堵中。
不怪参军谈瞎马,但妨中散送飞鸿。
著篱令恶谁能对,损读方奇定有功。
九恼从来是佛种,会如那律證圆通。
天公嗔我眼长白,故著昏埃阿堵中。
不怪参军谈瞎马,但妨中散送飞鸿。
著篱令恶谁能对,损读方奇定有功。
九恼从来是佛种,会如那律證圆通。
这首诗名为《目疾》,出自宋代诗人王洋之手。诗中表达了诗人因眼病而对世事的感慨和哲学思考。
"天公嗔我眼长白,故著昏埃阿堵中。"
这里诗人以天公对自己的惩罚来比喻自己的眼睛长期受疾,这种疾病导致视线不清,如同被尘埃遮蔽一般,被困在了黑暗之中。这两句通过天公的“嗔”字,传达了一种宿命论和无奈情绪。
"不怪参军谈瞎马,但妨中散送飞鸿。"
诗人并没有责怪古代名将赵云(号称“参军”)眼盲讨论瞎马之事,只是感慨自己的病痛影响了内心的宁静,无法安然地观赏和品味那些如同天空中自由飞翔的鸿鹄。这两句流露出诗人对生活美好事物的渴望与不易实现的哀叹。
"著篱令恶谁能对,损读方奇定有功。"
此处“著篱”可能指的是用文字来表达自己的不满和愤懑,但又觉得这无济于事;“令恶”则是诗人内心的痛苦与不平。诗人提出了一个问题:在这种情况下,谁能真正理解他呢?而“损读方奇定有功”表达了即使是在阅读和写作中寻求解脱,但也只是暂时的安慰。
"九恼从来是佛种,会如那律證圆通。"
最后两句诗人转向佛法寻求心灵的平静和解脱,他认为世间的烦恼(九恼)自古以来就是佛教所探讨的课题,而通过修习佛法可以达到内心的圆融与自由。
这首诗不仅展示了王洋对个人疾病的感受,而且也透露出他对生命、宇宙以及个人命运的一种深刻思考。
家在钱塘江上住。花落花开,不管年华度。
燕子又将春色去。纱窗一阵黄昏雨。
斜插犀梳云半吐。檀板清歌,唱彻黄金缕。
望断云行无去处。梦回明月生春浦。
东国连年水伤稼,使君到部即行春。
茫茫四野潢污竭,郁郁万行桑柘新。
俗不好奢田器贵,狱无留系吏家贫。
齐人忽怨归朝速,自是承明侍从臣。
与君记,平山堂前细柳,几回同挽。
又征帆夜落,危槛依旧,遥临云巘。
自笑来往匆匆,朱颜渐改,故人俱远。
横笛想遗声,但寒松千丈,倾崖苍藓。
世事终何已,田阴纵在,岁阴仍晚。稽康老来尤懒。
只要莼羹菰饭。
却欲便买茅庐,短篷轻楫,尊酒犹能办。
君能过我,水云聊为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