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遍孤山山下路,归来忽梦湘妃。
试拈丹笔扫横枝。直须红透骨,莫作淡胭脂。
一自东风催冻解,繁花照映清池。
林逋旧句罢重题。深心如有托,吟借比红诗。
踏遍孤山山下路,归来忽梦湘妃。
试拈丹笔扫横枝。直须红透骨,莫作淡胭脂。
一自东风催冻解,繁花照映清池。
林逋旧句罢重题。深心如有托,吟借比红诗。
这首词以“踏遍孤山山下路,归来忽梦湘妃”起笔,描绘了词人游历孤山后,心中怀想湘妃的意象,暗示了对高洁情感的追求。接下来,“试拈丹笔扫横枝”,通过描绘丹笔绘花的动作,展现了词人细致入微的艺术才华和对红花的热爱。
“直须红透骨,莫作淡胭脂”两句,强调了红花的鲜艳与纯粹,要求其颜色深入花的肌理,不似寻常的浅淡妆饰,表达了词人对于真实、热烈生活的向往。东风催冻解,春天来临,繁花盛开,“照映清池”之景,更显生机盎然。
结尾处,“林逋旧句罢重题”,提及宋代诗人林逋,暗含对前贤诗意的敬仰,同时也借此机会重新赋诗,将自己的情感寄托于这枝红花之中。“深心如有托,吟借比红诗”则揭示了词人心中深藏的情感寄托,他将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和情感融入到对红花的赞美之中,寓言式地传达出一种坚韧而深情的人生哲理。
整体来看,这首词语言简洁,意境深远,通过咏物抒怀,展现了词人对生活态度的独到见解和艺术追求。
小亭无数秋云压。雨筱凉侵榻。
帘前千顷即澄湖,点点青螺插。
有个高僧,赤髭白足,说尽生公法。
十年惯把溪山踏。野鹤孤飞匝。
此中撇下万千般,消受茶枪菜甲。
松阴夜静,长歌岸帻。皎月纤痕捻。
雨过窗蕉卷。更关河、早鸿嘹唳、被秋驱遣。
多少客心难按捺,偏到临歧凄泫。
讶来往、芒鞋重茧。
愁是吾曹萍梗散,算名场、失意悲犹浅。
纨扇在,懒频展。乌衣门第应清显。
盼词人、沉香奏曲,禁林挥扁。
却向辋川图画卧,华子冈头闻犬。
羞献纳、吾冠须免。
且共小胥谈博奥,尽奚囊、好句芸签典。
烧尾宴,锦绫剪。
彼美何其,绣口檀心,婉娈清扬。
怪须髯如戟,偏成斌媚,文章似海,转益苍茫。
玳瑁为簪,珊瑚作架,十五城偿价未昂。
朱弦发,听短歌日短,长恨情长。无端雪涕欢场。
尽潦倒荒迷事不妨。
胜流黄思妇,鸳机组织,从军荡子,马槊腾翔,有托而逃,是乡可老,粉黛英雄总断肠。
君试问,任痴人济济,谁似羚羊。
有美一人,特地钟情,愁城病魔。
向迷楼芳草,闲寻堕珥,竹西明月,缓度轻歌。
若个能怜,从前是恨,半掩残缸卸绮罗。
支馀梦,怅洗脂抹黛,密约蹉跎。欣逢才子来过。
正三五清光分外多。
喜同心钿合,黄金可铸,并头银蒜,锦幔成窝。
教鹊为桥,呼鸳作枕,今夜双成唤奈何。
眉痕细,倩词场彩笔,画远山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