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堂紫阳翁,棠阴遍南国。
斯文天未丧,眉寿乃公锡。
四书回狂澜,剩得居闲力。
定作主林神,香骨化为碧。
堂堂紫阳翁,棠阴遍南国。
斯文天未丧,眉寿乃公锡。
四书回狂澜,剩得居闲力。
定作主林神,香骨化为碧。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方来所作,名为《碧玉千峰(其一)》。从诗的内容和风格来看,这是一首咏叹自然山水之美的诗句。
"堂堂紫阳翁,棠阴遍南国。" 这两句描绘了一位尊贵且德高望重的长者(紫阳翁),其影响力广泛,像树荫一样覆盖了整个南方地区。这里的“紫阳”可能是指一个地方,也可能是对理想山水之美的一个形象化表达。
"斯文天未丧,眉寿乃公锡。" 斯文,即文化、学问;天未丧,意为文化尚未消亡。这两句表明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诗人认为文化传承依旧,而“眉寿”则是形容长者年岁已高,但精神气质如昔日一样坚韧不拔,“公锡”则强调这种品格和智慧是公开认可并尊崇的。
"四书回狂澜,剩得居闲力。" 这两句中“四书”指的是儒家经典中的《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而“回狂澜”则是形容诗人在汹涌澎湃的世事中,通过研读和理解这些经典,以此来平息内心的躁动和不安。"剩得居闲力"表明即便是在宁静致远的生活状态下,诗人也还保持着一定的精神力量,不至于懈怠。
"定作主林神,香骨化为碧。" 这两句中“定作主林神”是说要坚定地成为山林之灵,即完全融入自然之中;“香骨化为碧”则形容诗人渴望自己的精神和肉体在自然中得以净化,最终与大自然合而为一,达到一种超脱尘世的境界。
整首诗通过对紫阳翁的赞美,以及个人对于文化传承、内心平静和与自然合一的追求,展现了诗人对于理想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