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败群僚入海居,惟君殉难一家俘。
当时多少文臣在,记得寒窗读史无。
军败群僚入海居,惟君殉难一家俘。
当时多少文臣在,记得寒窗读史无。
这首诗通过对比和反问,表达了对忠贞不渝之士的深切哀悼与敬仰。首句“军败群僚入海居”,描绘了战败后官员们逃往海岛的场景,暗示了局势的动荡与混乱。接着,“惟君殉难一家俘”一句,点出了只有某位都督(冲汉羽公)一人为了国家的荣誉而牺牲,被俘虏,表现了这位都督的英勇与忠诚。
“当时多少文臣在,记得寒窗读史无”两句,运用了对比手法,强调了在危难时刻,真正能够挺身而出、为国捐躯的英雄人物是少数,大多数文臣或许在书斋中埋头苦读历史,却未能在关键时刻展现出应有的担当。这不仅是对冲汉羽公个人行为的赞美,也是对当时社会风气的一种反思,揭示了在国家存亡之际,真正能以身许国者寥寥无几的社会现实。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冲汉羽公英勇事迹的颂扬,以及对当时社会现象的隐晦批评,展现了作者对于忠诚与牺牲精神的深刻思考和高度赞扬。
种桃种得春一原,逃死逃得秦外天。
杀鸡为黍替草具,不识晋语犹秦言。
昨日相逢今日别,流水落花行路绝。
鸡黍更从仙隐设,疑是齐东野人说。
典午乱多仍治少,此事明明不分晓。
一秦才灭一秦生,避世避人还避秦。
忆昔怒驱丞相去,犹思上蔡东门兔。
纵有封君禄万钟,争如食邑桃千树。
空山惜日见日长,秦民怨日偕日亡。
恨身不为治时草,不恨祖龙长不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