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江自嶓冢,流恶及丘原。
宁止数斗泥,乃有千丈浑。
帝选高才郎,远来乘輶轩。
悽然在川上,会思澄其源。
重部今何如,想无风水昏。
激浊使之清,未觉禹功尊。
我戚闾丘生,短衣方服辕。
得为经途尉,可致薄夫敦。
何须读刑书,顾欲多平反。
但令吏不污,信是民无冤。
蜀江自嶓冢,流恶及丘原。
宁止数斗泥,乃有千丈浑。
帝选高才郎,远来乘輶轩。
悽然在川上,会思澄其源。
重部今何如,想无风水昏。
激浊使之清,未觉禹功尊。
我戚闾丘生,短衣方服辕。
得为经途尉,可致薄夫敦。
何须读刑书,顾欲多平反。
但令吏不污,信是民无冤。
这首诗以蜀江的水流问题起兴,描述了江水从嶓冢源头流下,带来的泥沙浑浊,引发对治理水患和选拔贤能官员的思考。诗人提到皇帝曾派遣才俊乘轻车前来处理,但现状并未明显改善,暗示需要像大禹那样有决心去澄清水源,去除淤泥。诗人自比为丘陵之子丘生,虽然穿着简朴,却希望能担任地方官,致力于让百姓生活安定,减少冤案。他认为,只要官吏廉洁,能公正处理事务,就能确保百姓无冤,而无需过度依赖刑罚。整首诗寓言深刻,表达了对社会公正的期待和对官员责任的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