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堂燕坐一灯悬,僧腊多应倍俗年。
老去已除行脚债,悟来不说定心禅。
千花礼遍诸天降,半偈都将万法传。
每愧尘劳烦见问,同乡兼恐更同缘。
空堂燕坐一灯悬,僧腊多应倍俗年。
老去已除行脚债,悟来不说定心禅。
千花礼遍诸天降,半偈都将万法传。
每愧尘劳烦见问,同乡兼恐更同缘。
这首诗由元末明初诗人张羽所作,名为《复公录文见寄》。诗中描绘了诗人与一位名为复公的僧侣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展现了深厚的情感和哲理思考。
首句“空堂燕坐一灯悬”,描绘了诗人独自坐在空荡荡的殿堂中,一盏孤灯照亮四周的场景,营造出一种静谧而深邃的氛围。接下来,“僧腊多应倍俗年”一句,通过比较僧人的修行岁月与世俗之年的差异,突出了僧人生活的独特性和对时间的不同感知。
“老去已除行脚债,悟来不说定心禅”两句,表达了诗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已经摆脱了行走四方的修行负担,悟道之后,不再执着于固定的心念,体现了对人生经历的深刻反思和对内心平静的追求。
“千花礼遍诸天降,半偈都将万法传”描绘了复公传授佛法的场景,通过“千花礼”象征着对佛法的恭敬与虔诚,“诸天降”则暗示了佛法的广泛影响力,“半偈都将万法传”则强调了简短的话语中蕴含着深奥的真理,能够传达宇宙万物的道理。
最后,“每愧尘劳烦见问,同乡兼恐更同缘”表达了诗人对于复公的尊敬和感激之情,同时也流露出对于未来可能相遇的期待与担忧,体现了深厚的友情和对未来的憧憬。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与复公之间深厚的情感纽带,以及对佛法、人生、自然等主题的深刻思考,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哲学深度。
周汉历历上下秦,侯王将相史叠陈。
辱斯荣斯仁不仁,桃源鹿门商山人。
南涧远孙涧之滨,所以三人入呻吟。
桃源本是耕稼民,鹿门商山抱经纶。
一世虽屈九原伸,所以绝笔于获麟。
我之拟赋非厥伦,感公语我泪沾巾。
西江十一州,我所历者半。
纷纷墨绶徒,十有九顽懦。
使者金闺彦,用意人物中。
见我辄询我,称旨不数公。
我时官白下,与公未相识。
何以知其然,鸡犬相接迹。
无何困流转,卒岁下风趋。
看其日所为,自喜言不诬。
人皆竭民脂,我独求民瘼。
上官虽喑呜,民气得和乐。
体用夫何如,动静惟以诚。
夫岂今人欤,古人斯与并。
朝廷重县令,不减用儒盛。
六察与郎官,迁除匪他径。
公行始发轫,九万当自兹。
侍从近臣间,况复多己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