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惬农人望,翻增旅客吟。
云来三辅密,雨过二陵深。
假盖人何吝,冲泥马屡寻。
近京沾足否,明主在桑林。
已惬农人望,翻增旅客吟。
云来三辅密,雨过二陵深。
假盖人何吝,冲泥马屡寻。
近京沾足否,明主在桑林。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途经之处遭遇雨天的情景,充满了对自然现象与社会生活的细腻观察。
首先,“已惬农人望,翻增旅客吟。”这两句巧妙地将农人的喜悦与旅客的愁思交织在一起。农人期待雨水滋润土地,满足作物生长的需求,而旅客则因雨天出行不便而忧心忡忡。这种对比展现了不同人群面对同一自然现象时的不同感受,体现了诗人对社会百态的深刻洞察。
接着,“云来三辅密,雨过二陵深。”这两句通过具体的景象描绘,展现了雨势之大。云层密布,覆盖了广阔的区域,雨过之后,山陵之间积水更深,形象地表现了雨量之充沛。这样的描写不仅增加了诗歌的视觉效果,也暗示了自然力量的强大与不可预测性。
“假盖人何吝,冲泥马屡寻。”这两句聚焦于雨中的人与物。假盖,即遮雨的工具,但在雨天,人们却显得吝啬或犹豫不前,不愿使用。马在泥泞中艰难前行,多次寻找出路,生动地刻画了雨天出行的困难。这里不仅反映了人与自然的互动,也隐含了对社会中某些行为的反思。
最后,“近京沾足否,明主在桑林。”这两句转向对京城和君王的关注。诗人关心的是雨水是否能到达京城,滋润庄稼,供养百姓,同时也表达了对君主的关怀,希望他能关注民生,治理有方。这种对国家与人民命运的关切,体现了诗人深厚的家国情怀。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雨天的自然景观和社会生活场景,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社会以及个人情感的深刻思考,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