簪绅星聚掖垣西,芸蕳含光动列奎。
日上嵎夷鸣綵凤,春生灵囿育斑麛。
宽仁自弭桑林异,浚哲谁云大麓迷。
佔毕小臣叨进读,涓埃无补愧栖栖。
簪绅星聚掖垣西,芸蕳含光动列奎。
日上嵎夷鸣綵凤,春生灵囿育斑麛。
宽仁自弭桑林异,浚哲谁云大麓迷。
佔毕小臣叨进读,涓埃无补愧栖栖。
这首诗由元代诗人张养浩所作,名为《次马伯庸少监赠经筵官虞司业诗韵》。诗中描绘了朝廷文官群集、学问与道德并重的景象,以及对经筵官虞司业的赞誉。
首联“簪绅星聚掖垣西,芸蕳含光动列奎”,以“簪绅”比喻文官,形容他们如同繁星般聚集在朝廷,象征着知识与道德的光芒照亮了整个朝廷。其中,“掖垣”指的是宫墙内侧,这里指朝廷;“芸蕳”和“列奎”则分别代表了书籍和星座,寓意学问与道德的光辉。
颔联“日上嵎夷鸣彩凤,春生灵囿育斑麛”,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进一步渲染了朝廷的繁荣景象。彩凤鸣叫象征着吉祥,斑麛成长则寓意国家的繁荣与希望。这里“嵎夷”指东方,暗含国家的广阔与未来的发展。
颈联“宽仁自弭桑林异,浚哲谁云大麓迷”,表达了对经筵官虞司业的赞誉。通过“宽仁”与“浚哲”的对比,赞扬了虞司业的宽广胸怀与深邃智慧,即使面对不同的意见也能妥善处理,不会迷失方向。
尾联“佔毕小臣叨进读,涓埃无补愧栖栖”,诗人自谦为“佔毕小臣”,表示自己虽有幸参与进读,但对国家的贡献微不足道,内心充满愧疚。这一句体现了诗人谦逊的态度和对国家责任的深刻认识。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展现了元代朝廷的文治武功,也体现了诗人对知识、道德与国家繁荣的深切关注,以及对自己职责的深刻反思。
岂易及归荣,辛勤致此名。
登车思往事,回首勉诸生。
路绕山光晓,帆通海气清。
秋期却闲坐,林下听江声。
清秋发高兴,凉月复闲宵。
光逐露华满,情因水镜摇。
同时亦所见,异路无相招。
美景向空尽,欢言随事销。
忽听金华作,诚如玉律调。
南宫尚为后,东观何其辽。
名数虽云隔,风期幸未遥。
今来重馀论,怀此更终朝。
尝蓄名山意,兹为世网牵。
征途屡及此,初服已非然。
日落青岩际,溪行绿筱边。
去舟乘月后,归鸟息人前。
数曲迷幽嶂,连圻触闇泉。
深林风绪结,遥夜客情悬。
非梗胡为泛,无膏亦自煎。
不知于役者,相乐在何年。
急管杂青丝,玉瓶金屈卮。
寒天高堂夜,扑地飞雪时。
贺君关西掾,新绶腰下垂。
白面皇家郎,逸翮青云姿。
明旦之官去,他辰良会稀。
惜别冬夜短,务欢杯行迟。
季女犹自小,老夫未令归。
且看匹马行,不得鸣凤飞。
昔岁到冯翊,人烟接京师。
曾上月楼头,遥见西岳祠。
沙苑逼官舍,莲峰压城池。
多暇或自公,读书复弹棋。
州县信徒劳,云霄亦可期。
应须力为政,聊慰此相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