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子规》
《子规》全文
唐 / 顾况   形式: 七言绝句  押[支]韵

杜宇冤亡积有时,年年啼血动人悲。

若教恨魄皆能化,何树何山着子规。

(0)
注释
杜宇:古代传说中的鸟名,又名子规,常用来象征哀怨或亡国之痛。
冤亡:含冤而死,这里指杜鹃鸟被赋予的悲剧命运。
积有时:长久积累,形容时间之长。
啼血:鸟儿因极度悲伤而啼叫时,嘴角流出鲜血。
动人悲:触动人心的悲伤情绪。
恨魄:怨恨的灵魂。
化:变化,此处指转化为声音。
何树何山:疑问词组,意为哪里的树、哪里的山。
着子规:承载、听见杜鹃鸟的叫声。
翻译
杜鹃鸟的冤屈累积了很长时间,每年都在啼叫出血,引人悲痛。
如果它的怨恨之魂都能化作声音,那么会在哪棵树、哪座山上听到杜鹃的啼鸣呢?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顾况的作品,名为《子规》。诗中通过描绘杜宇冤魂的悲惨境遇,表达了诗人对逝者的哀悼之情以及对生命无常的感慨。

“杜宇冤亡积有时”一句,提出了主题,即杜宇的冤魂已经存在很长时间。这里的“杜宇”指的是古代的一只鸟,传说它因悲鸣而死,以此比喻那些遭受不幸命运的人。

“年年啼血动人悲”表达了每到岁时,这种无声的哀嚎就像鲜血一般触动着人们的心。这里通过“啼血”的形象,强化了杜宇冤魂的凄凉和悲惨,引起人们的深切同情。

“若教恨魄皆能化”一句,是诗人对现实的一种反思与愿望,希望那些积怨如山的冤魂能够得到超脱和解脱。

最后,“何树何山着子规”则是诗人在寻找一个适合这位冤魂安息的地方。这里的“子规”即杜宇的别称,是一种悲鸣的小鸟,而“何树何山”则表达了对安葬之地的探寻和不确定性。

整首诗通过对杜宇冤魂的描写,展现了古人对于生命、死亡以及超脱的一种深刻感悟。

作者介绍
顾况

顾况
朝代:唐   字:逋翁   号:华阳真逸(一说华阳真隐)   籍贯:唐朝海盐

顾况(生卒年不详),字逋翁,号华阳真逸(一说华阳真隐)。晚年自号悲翁,汉族,唐朝海盐人,(今在浙江海宁境内)人。唐代诗人、画家、鉴赏家。他一生官位不高,曾任著作郎,因作诗嘲讽得罪权贵,贬饶州司户参军。晚年隐居茅山,有《华阳集》行世。
猜你喜欢

喜晴

始喜晴天照眼明,忽惊风雨报秋声。

天公也念悲秋客,还扫群阴作晚晴。

(0)

送朱彦先归乡

西风一夜扫残枝,处处寒砧捣客衣。

我正思归归未得,却于江上送君归。

(0)

括苍胡经仲以经术授吾乡子弟仆顷过钱塘得吾兄永言多益及友人孟世功书未尝不以得交经仲为言且以其往还诗什相示已决知经仲非尘埃中人矣春初归自钱塘遂获识经仲于斋馆信数公之知人交道之不朽一年之间凡三相会从容谈笑者盖十许日而诗筒之循环来往曾未尝辍而仆之心犹以不得朝夕见经仲为恨也一日经仲来访席未定乃谓仆曰吾将归乡明年不复来此矣仆念经仲之贤交游中所未有顾世方扰攘会合无期临风语离殆不胜依黯因诵老杜人生足别离之句作五绝以送之·其二

明日离樽难重倾,且停征驭话交情。

知心自古不易得,况是途穷赖友生。

(0)

和远老四首·其一

事好休时便好休,不应人尽觅封侯。

归来已快平生志,况有高人来聚头。

(0)

初至豫章二首·其一

邦人喜见我之官,叠足骈肩陇亩间。

莫道使君来已暮,使君知是爱求闲。

(0)

又登碧云亭感怀三十首·其一

晚上危亭暑气清,薰风微动入疏棂。

重重草树高低绿,叠叠峰峦远近青。

(0)
诗词分类
黄河 访友 劝勉 喜悦 竹子 客愁 写山 写鸟 亲情 音乐 宫怨 贬谪 相思 惜春 惜时 宴会 桃花 愤世嫉俗
诗人
于石 李群玉 刘挚 段克己 张纲 陈孚 戴叔伦 宋之问 曹操 王令 俞明震 沈宜修 吴敬梓 况周颐 李咸用 蔡伸 柳贯 宋濂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