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欲毁之。必重累之。将欲踣之。必高举之。
君君子则正。以行其德。君贱人则宽。以尽其力。
唯则定国。
将欲毁之。必重累之。将欲踣之。必高举之。
君君子则正。以行其德。君贱人则宽。以尽其力。
唯则定国。
这首逸诗出自《吕氏春秋》,蕴含深邃哲理,体现了先秦时期对治国之道的独特见解。
"将欲毁之,必重累之。将欲踣之,必高举之。" 这两句诗揭示了事物发展变化的辩证法则。在治理国家或处理事务时,若想削弱某人或某事,往往需要先给予其更多的资源或权力,使其自我膨胀,然后寻找机会将其削弱;若想使其跌倒,通常需要先给予其高度的荣誉或地位,待其自满之时,再施以打击。这种策略体现了古代智者对人性和权力运作规律的深刻洞察。
"君君子则正,以行其德。君贱人则宽,以尽其力。" 这两句进一步阐述了君主对待不同阶层人士的策略。对于君子,应保持公正,以道德引导他们,发挥他们的正面影响力;而对于普通人,则应宽容,给予他们足够的空间和机会,激发他们的潜力与努力。这反映了古代社会中对人才的尊重与利用,以及对公平正义的追求。
"唯则定国。" 最后一句强调了规则与秩序的重要性。只有通过制定并执行合理的规则,国家才能稳定有序地运行。这一观点体现了先秦时期对法制建设的重视,认为良好的制度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
整体而言,这首逸诗通过简洁的语言,传达了先秦时期对政治智慧、人性洞察和社会管理的深刻思考,展现了古代思想家对理想治国之道的追求。
征南下车再寒暑,比屋罢民手摩抚。
使渠安业不扰渠,恐负来时天上语。
汉官题名当家谱,向来诸公孰为伍。
天下中庸有胡公,不畏彊禦陈仲举。
年时丞相双旌举,南浦飞云作霖雨。
文昌戎政念得人,谁令两公归接武。
周宣中兴藉方虎,秦王学士开天府。
只今陛下更辛苦,要折遐冲付尊俎。
忍饥种麦未盖土,军民嗷嗷两难处。
从容宫漏未遽移,亦及渔樵人物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