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沿关洛至乾淳,远探羲图未画真。
自古斯文元有种,即今所学不无人。
转移鸮泮希声起,判断鹅湖正论□。
□□诸生仕邻国,变齐同囿杏坛春。
近沿关洛至乾淳,远探羲图未画真。
自古斯文元有种,即今所学不无人。
转移鸮泮希声起,判断鹅湖正论□。
□□诸生仕邻国,变齐同囿杏坛春。
诗中“近沿关洛至乾淳,远探羲图未画真”两句,通过对地理位置的描绘,展示了诗人对于古代文化遗迹的向往和探索。这里的“关洛”指的是函谷关和洛阳,即诗人从函谷关到达洛阳,再远至乾陵(唐太宗李世民之陵)和淳化之地进行文化巡礼。“羲图”则是传说中黄帝所制,包含天文、地理等知识的神秘图谱,而“未画真”表达了诗人对于这些古老智慧的追求和敬仰。
接着,“自古斯文元有种, 即今所学不无人”两句,意味着从古至今,有一种文学传统一直被传承下来,并且这种文学学习在当下仍然有人在进行。这里“斯文”指的是文学艺术,而“元有种”则强调了这种文化传统的源远流长。
“转移鸮泮希声起,判断鹅湖正论□。”这两句中,“转移”可能是指诗人对古代文献的翻阅和学习,“鸮泮”是一种古老的乐器,而“希声起”则表达了诗人在学习过程中的那份激动与兴奋。接下来的“判断鹅湖正论□”中,可能是指对古代典籍进行批判性的研究和讨论。
最后,“□□诸生仕邻国,变齐同囿杏坛春。”这两句描绘了诗人对于学者们在异国他乡攻读经书、参与朝政的情景。这里的“□ □”需要根据上下文进行适当补充,以完成句意。
总体来说,这首诗展现了诗人对古代文化遗产的尊重和追求,以及对于文学传统的坚守和发展。在宋末元初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诗中流露出一种对于知识和学问不渝的执着。
袖有五色笔,囊有万言策。
笔可补造化,策可干明辟。
才闻皋朔诣公车,又见严徐向都邑。
奋志遥从上国游,扶摇九万抟脩翼。
日月明三殿,虎豹守九关。
玉帛会诸侯,梯航来百蛮。
金张甲第亘紫陌,夔龙礼乐严清班。
光华眼底观不尽,致身已在青云间。
不慕绾金章,不羡乘丹毂。
自分草莽臣,但足升斗禄。
东葛方容就督邮,南闽复许烦搜粟。
清晓君门开,谒帝趋明光。
天仗建羽旄,箫韶仪凤皇。
玉阶稽颡荷恩出,海峤行览三山苍。
携壶送子都门道,晴日辉辉照芳草。
酒阑征旆逐薰风,回首蓬莱五云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