岘山脚下江水生,普宁寺前舟楫行。
细民无钱不得渡,老幼相持愁叹声。
岘山脚下江水生,普宁寺前舟楫行。
细民无钱不得渡,老幼相持愁叹声。
这首诗描绘了宋朝时期社会底层百姓生活的艰辛与困苦。诗人邹浩通过“岘山脚下江水生,普宁寺前舟楫行”这两句,以自然景象为背景,巧妙地引入了人们的生活状态。江水泛滥,舟楫穿梭,既展现了自然界的动态美,也暗喻着社会环境的动荡不安。
接着,“细民无钱不得渡”,直接点明了社会贫富差距的现实,普通民众因为经济条件的限制,无法享受到基本的渡江权利,生活中的小事情都成为了一种奢望。这种鲜明的社会矛盾,让读者不禁对当时社会的不公产生了深深的同情和思考。
最后,“老幼相持愁叹声”一句,将情感推向高潮。老弱病残与孩童在困境中相互扶持,共同面对生活的艰难,他们的愁叹之声,不仅仅是对现状的无奈,更是对未来的忧虑和渴望。这一场景充满了人情味,同时也揭示了社会底层人民生活的悲惨境遇。
整首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通过细腻的描绘和生动的对比,深刻反映了宋代社会的某些侧面,尤其是对弱势群体命运的关注和同情,体现了诗人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
壮岁分符方面,惠风草偃,禾稼春融。
报政朝天,归去稳步鳌宫。
望尧蓂、九重绛阙,颁汉诏、五色芝封。湛恩浓。
锦衣槐里,重继三公。雍容。
临歧祖帐,绮罗环列,冠盖云丛。
满城桃李,尽将芳意谢东风。
柳烟轻、万条离恨,花露重、千点啼红。莫匆匆。
且陪珠履,同醉金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