茫茫野田平极目,历历古坟如夏屋。
碑板无文荆棘深,石兽沈沦松柏秃。
问人虽不知姓名,昔皆高官仍厚禄。
子孙流落何所之,凶吉当年非不卜。
我来正值寒食天,祭膰不设无人哭。
茫茫野田平极目,历历古坟如夏屋。
碑板无文荆棘深,石兽沈沦松柏秃。
问人虽不知姓名,昔皆高官仍厚禄。
子孙流落何所之,凶吉当年非不卜。
我来正值寒食天,祭膰不设无人哭。
这首诗描绘了一番荒凉的古墓景象,表达了对过往历史和个人命运的沉思。开篇“茫茫野田平极目”直接设定了广阔而空旷的场景,让人感到一种时间与空间上的辽远和静谧。紧接着,“历历古坟如夏屋”则将这种荒凉具体化为一排排的古老墓地,宛若夏日的茅屋,这种比喻既形象又带有一丝生动。
“碑板无文荆棘深”中的“碑板无文”暗示了历史的消逝和记忆的缺失,而“荆棘深”则是对这种遗忘状态的自然描绘,荆棘常象征着荒凉与隔绝。接下来的“石兽沈沦松柏秃”中,“石兽”指的是墓前守护的石刻动物,它们如今也随时间而荒废;“沉沦”意味着物是人非,往昔繁华如今已成过眼云烟;最后,“松柏秃”则形象地描绘了岁月对自然景观的侵蚀。
在下一部分,诗人通过提问“问人虽不知姓名,昔皆高官仍厚禄”表达了一种历史的无常和命运的变幻。这些墓主原本是享有尊贵地位和丰厚俸禄的人,但如今他们的名字已不可考,只留下破败的坟茔。
接着,“子孙流落何所之,凶吉当年非不卜”一句,则转向了对这些墓主后代命运的思考。尽管古人重视占卜,试图预知凶吉,但最终子孙的流落无处亦是无法逃脱的宿命。
最后,“我来正值寒食天,祭膰不设无人哭”则从个人经历切入,将诗人的到来与寒食节(古代中国清明前后的一种节日)相结合。寒食原本是一个家家户户祭扫先祖的时刻,但在这里,却因为“祭膰不设”,也就是没有人举行仪式,连最起码的哀悼之声也已然消失。这一景象,不仅映照出诗人面对荒废古墓时的心境,也反射了一个更为宏大的历史与文化的断裂。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环境和墓葬状态的细腻描绘,传达了一种深沉的历史感和生命无常的哲思,同时也表现出了诗人对于过往时代及其人物命运的深刻反思。
君家住在于山麓,门前旧种桑榆绿。
遥望葱葱知故家,况有清阴庇邻曲。
记得当年二月时,缲车轧轧蚕初丝。
桑影欲斜春社散,榆烟新起午炊迟。
故乡别来今几载,树色重重长不改。
石砌轻风落小钱,粉墙晚日垂高盖。
怜君近别复何如,依然绕屋青扶疏。
感之忽尔有归思,因买孤舟还故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