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和知必感,岁旱未书灾。
伯禹明灵降,元戎祷请来。
九成陈夏乐,三献奉殷罍。
掣曳旗交电,铿锵鼓应雷。
行云依盖转,飞雨逐车回。
欲识皇天意,为霖贶在哉。
致和知必感,岁旱未书灾。
伯禹明灵降,元戎祷请来。
九成陈夏乐,三献奉殷罍。
掣曳旗交电,铿锵鼓应雷。
行云依盖转,飞雨逐车回。
欲识皇天意,为霖贶在哉。
此诗描绘了一场求雨之礼后的即刻降雨的情景,通过对比和排比手法,展现了自然界与人间活动的紧密联系,以及古人对于天气变化的一种宗教信仰和仪式感。
首先,“致和知必感”表达了人们对于求雨仪式的期盼和信心,而“岁旱未书灾”则说明了久旱无雨给农业带来的危机。紧接着,“伯禹明灵降,元戎祷请来”中,伯禹是古代治水的英雄,此处被赋予神圣化的力量,显示出古人对于祖先和自然力的崇敬。而“九成陈夏乐,三献奉殷罍”则描绘了求雨仪式中的盛大场面,九成可能指的是祭祀的完全或是最高级别,而三献则是祭祀时所用的酒器,通过这些细节渲染出当时人们对于求雨活动的重视。
在“掣曳旗交电,铿锵鼓应雷”一句中,诗人运用了强烈的动态描写来表达天气变化的紧迫感。随后,“行云依盖转,飞雨逐车回”则是对降雨过程的生动刻画,展示了自然界即将发生巨变的预兆。
最后,“欲识皇天意,为霖贶在哉”表达了诗人对于上天旨意的探求,以及对即将到来的雨水心存感激之情。这里的“为霖贶”意味着下雨是上天恩赐,体现出古代人们对于自然力量的敬畏和依赖。
整首诗通过精炼的语言、鲜明的意象和紧凑的情节,成功地传达了求雨仪式的庄重与神圣,以及降雨带来的喜悦和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