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著人间一点尘,满堂尽是学仙人。
衣衫总带烟霞色,杖屦相随云水身。
铁笛横吹沧海月,纸袍包尽洞天春。
而今会聚十方客,认看何人是洞宾。
不著人间一点尘,满堂尽是学仙人。
衣衫总带烟霞色,杖屦相随云水身。
铁笛横吹沧海月,纸袍包尽洞天春。
而今会聚十方客,认看何人是洞宾。
这首诗描绘了一场仙风道骨的盛大聚会,诗人以华阳堂为背景,将其描写得如同一处超凡脱俗的仙境。开篇“不著人间一点尘”,即设定了一个脱离世俗、纯净无暇的环境氛围,让读者感受到一种出尘脱俗之意。
接着,“满堂尽是学仙人”具体化了这场聚会的参与者,都是追求长生不老、修炼成仙的人士。他们的穿着“衣衫总带烟霞色”,显得神秘而又超凡,不染尘埃,而是带有天界烟霞之色,彰显出一种仙风道骨。
“杖屦相随云水身”则进一步描绘了这些修炼者的形象,他们手持拐杖,脚穿草屦,与云水为伴,身形仿佛与云水合一,表现了一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境界。
“铁笛横吹沧海月”中,铁笛的横吹不仅描绘了音乐之美,更是将那超凡脱俗的意境推向高潮。沧海月,是对仙境的一种比喻,通过铁笛的声音,将这月亮吹奏得如同沧海一般辽阔和深邃。
“纸袍包尽洞天春”则是诗人对那仙境之美的进一步描写。纸袍轻薄,如同春日里轻柔的风,包裹着的是洞天中的春意,那种超脱尘世、纯净无暇的生机与活力。
最后,“而今会聚十方客,认看何人是洞宾”,诗人转向现实,将这场仙境般的盛会推到了高潮。十方客指的是来自四面八方的修炼者,他们在这里相聚,而诗人则是在寻觅着哪一个是真正的仙侣——洞宾。
整首诗通过对华阳堂的一场仙风道骨的聚会的描绘,展现了宋代文人对于超凡脱俗、追求长生不老的向往,以及他们对自然美与精神境界的深刻感悟和高尚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