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皇集南岳,徘徊孤竹根。
于心有不厌,奋翅凌紫氛。
岂不常勤苦?羞与黄雀群。
何时当来仪?将须圣明君。
凤皇集南岳,徘徊孤竹根。
于心有不厌,奋翅凌紫氛。
岂不常勤苦?羞与黄雀群。
何时当来仪?将须圣明君。
这首诗是刘桢在魏晋时期创作的,名为《赠送从弟诗三首(其三)》。诗中的意境和用词都颇具古典美感,让人仿佛能感受到那份超脱世俗、追求高洁的情怀。
开篇“凤皇集南岳,徘徊孤竹根”,即刻勾勒出一幅仙境图画。凤凰和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吉祥动物,而这里的“凤皇”指代着诗人本身或其理想的象征,聚集在南岳之下。这座山脉不仅地势雄伟,更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与文化。孤竹根则是一种高洁独立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于清高脱俗生活的向往。
接着“于心有不厌,奋翅凌紫氛”,诗人展现了一颗渴望超越世间尘埃的心灵。紫气在古代文学中常与神仙或圣人相联系,这里则象征着高远的境界和精神追求。“于心有不厌”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执着与向往,而“奋翅凌紫氛”则是他对这种理想生活的无限渴望。
第三句“岂不常勤苦,羞与黄雀群”,透露出诗人对于现实生活中的辛劳和苦楚有所感慨。黄雀在此处象征着凡俗,而诗人的自况则是高洁的凤凰,这种对比强化了他对脱离尘世、追求高尚境界的渴望。
最后,“何时当来仪, 将须圣明君”,诗人表达了一种期待和祈愿。这里的“来仪”可能指的是某种神秘的仪式或事件,而“将须圣明君”则是对未来理想境界的呼唤,这个“圣明君”既可以理解为一位具有高尚品格与智慧的人,也可解作诗人内心所向往的那片圣洁净土。
整首诗通过凤凰、紫氛等意象,表达了诗人对于超脱凡尘、高远理想的追求和渴望,同时也流露出对现实苦难的感慨以及对未来美好境界的期待。
致虚守静,其术至寡。有相皆虚,无物不可。
包藏寥廓,该摄细琐。出入隐显,妙用由我。
九天匪高,九地匪下。驾鹤周游,鱼鱼雅雅。
焚荡三彭,性空真火。大道甚夷,学孝僻左。
发车推辕,舍舟摇柂。五金八石,残生炉冶。
平生懒惰无拘逼,学道唯将寸阴惜。
手披目览不自勤,俯视仰观如有得。
王侯蝼蚁同丘墟,身外纷纷了无益。
况值秋风草木枯,仍惊羽檄文书急。
萧条情思殊曩时,畏见重阳百忧集。
花披黄金岂复知,酒送白衣元未识。
计侯开筵及芳辰,置我坐隅非恶客。
衰颜不红鬓失青,一笑颓然倚欢伯。
醉来说禅傍无人,若道个中嫌拣择。
古今一照事俱空,物我两忘心自适。
明朝梅福记新诗,锵铿未减金声掷。
何如邀我卧东篱,天地从教为幕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