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倦非关酒。恼春风、者般情绪,侬能支否。
清漏初长颓玉软,一片娇云生斗。
乍展却、冰纹折九。龟甲屏山遮六扇,绣帘垂。
不用葳蕤守。珊瑚榻、支鳌首。教郎莫傍纱厨走。
绡魂是、绿垂訇叶,红欹酥手。
兰息微吹听不辨,枕印脂痕浅受。
梦欲返、高唐峡口。
小立欠伸皆入画,恐画师、笔尚涂鸦丑。
花影正、文窗牖。
薄倦非关酒。恼春风、者般情绪,侬能支否。
清漏初长颓玉软,一片娇云生斗。
乍展却、冰纹折九。龟甲屏山遮六扇,绣帘垂。
不用葳蕤守。珊瑚榻、支鳌首。教郎莫傍纱厨走。
绡魂是、绿垂訇叶,红欹酥手。
兰息微吹听不辨,枕印脂痕浅受。
梦欲返、高唐峡口。
小立欠伸皆入画,恐画师、笔尚涂鸦丑。
花影正、文窗牖。
这首《金缕曲·午睡》描绘了一幅午后慵懒、春意盎然的画面。词人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女子午睡时的娇态与内心微妙的情绪波动。
开篇“薄倦非关酒”,点明女子并非因饮酒而感到疲倦,而是被春风吹动的情绪所困扰。接着,“恼春风、者般情绪”一句,将女子内心的烦躁与对春日的复杂情感交织在一起,生动地刻画了她难以言喻的心绪。
“清漏初长颓玉软,一片娇云生斗”两句,运用比喻手法,将女子的身体比作柔软的玉石,春日的云彩,形象地描绘了她的娇美与慵懒。接下来,“乍展却、冰纹折九”则通过冰纹的折痕,暗示女子情绪的起伏变化,如同春日的天气一样多变。
“龟甲屏山遮六扇,绣帘垂”描绘了女子午睡时的环境,屏风遮挡着六扇窗户,绣帘低垂,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略带神秘的氛围。这一场景不仅增添了画面的美感,也暗示了女子内心的私密与避世之意。
“珊瑚榻、支鳌首”一句,通过珊瑚榻和支起的鳌首,进一步渲染了女子午睡时的舒适与惬意。同时,这一细节也暗含了女子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教郎莫傍纱厨走”一句,表达了女子对亲近之人的提醒或拒绝,既体现了她的娇羞,也流露出对安宁午睡的渴望。
“绡魂是、绿垂訇叶,红欹酥手”几句,通过绡魂(轻柔的丝绸)与绿叶、红手的对比,展现了女子午睡时的梦境与现实的交融,以及她内心世界的丰富与细腻。
“兰息微吹听不辨,枕印脂痕浅受”描绘了女子在微风中入睡的情景,枕上的痕迹仿佛是她梦中的印记,细腻地表现了她午睡时的恬静与安详。
最后,“梦欲返、高唐峡口。小立欠伸皆入画,恐画师、笔尚涂鸦丑。花影正、文窗牖”几句,将女子的梦境与现实巧妙结合,表达了她对美好梦境的留恋与对生活艺术化的追求。同时,也暗示了她对自身形象的精心雕琢与自我欣赏。
整体而言,这首词以细腻的笔触,深情地描绘了女子午睡时的娇美、慵懒与内心世界,展现了清末女性细腻的情感体验与审美追求,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世途日纷错,应变良独劳。
有政如茧丝,有法如牛毛。
矧惟跬步间,出入亦异遭。
向非定静功,多言竟呶呶。
君子慎存省,一敬中自操。
物情讵我夺,帝鉴焉能逃。
执虚手恒盈,踏险脚益牢。
静观纪昌射,动鼓庖丁刀。
言小足喻大,行卑乃登高。
圣途可方轨,有毂谁当膏。
君本滇阳人,还生岭南地。
巴陵非故乡,京口亦何意。
莫问东西踪,浮生本如寄。
松楸翳成阴,桑梓郁交翠。
所至各萦怀,功名勿留滞。
吾生半南北,归与子同计。
旧业空衡湘,侨居托幽蓟。
向来金陵路,展转劳梦寐。
造物不我仇,卜邻愿当遂。
此意君独知,吾言谅非戏。
奕棋虽细事,可以观小德。
非无胜负争,亦足高曲直。
胡为纷纷者,箪豆不掩色。
雄夸每绝叫,巧伺或深匿。
不然出忿语,与此同一格。
寄言同浴人,慎勿讥裸裼。
贤哉东陵老,爱此时自适。
指麾儿子辈,已足支大敌。
旁观但坐啸,信手聊戏剧。
安得从之游,清谈澹终夕。
能令夸者默,亦使忿者释。
我语君不闻,神交向空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