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身东海丈人流,处世真同不系舟。
欲抱钓竿思远去,每歌渔父任行休。
严陵地近常留梦,巧饵机忘不用钩。
昔日巨鳌谁得手,三山疑在越溪头。
前身东海丈人流,处世真同不系舟。
欲抱钓竿思远去,每歌渔父任行休。
严陵地近常留梦,巧饵机忘不用钩。
昔日巨鳌谁得手,三山疑在越溪头。
这首诗以“赠心渔钱公”为题,由明代诗人罗洪先所作。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隐喻,展现了诗人对自由与隐逸生活的向往。
首句“前身东海丈人流”,借用了古代传说中的东海龙王之子,暗示诗人内心深处渴望自由自在的生活状态,如同龙一般在大海中自由游弋。接下来,“处世真同不系舟”一句,进一步强调了这种不受束缚、随波逐流的生活态度。诗人似乎在说,自己在世间就如同没有缆绳系着的小船,可以自由漂泊,无拘无束。
“欲抱钓竿思远去,每歌渔父任行休”两句,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和自由自在的向往。他想象自己手持钓竿,远离尘嚣,过着与世无争的渔夫生活,每当吟唱《渔父》时,便能暂时忘却世俗的烦恼,享受心灵的宁静。
“严陵地近常留梦,巧饵机忘不用钩”则通过引用严陵(即严光)的故事,表达了诗人对历史人物的敬仰以及对简单、自然生活的追求。严陵曾拒绝汉光武帝的征召,选择归隐,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诗人在这里表达了自己对严陵的向往,希望自己的心灵能够像严陵一样,远离尘世的纷扰,保持内心的纯净与自由。
最后,“昔日巨鳌谁得手,三山疑在越溪头”两句,以神话传说中的巨鳌和蓬莱三山为背景,进一步深化了诗人对自由与隐逸生活的向往。他仿佛在说,即便是传说中的巨鳌也难以捕捉,而那遥远的三山,或许就在越溪的尽头等待着他,象征着一种超越现实、追寻理想的精神追求。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由、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历史人物的敬仰,展现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精神追求,语言流畅,意境深远,富有哲理性和艺术感染力。
记青蛇感异,后日扶颠,太平人瑞。
壮岁弹冠,有经邦高志。
晚上文墀,载严霜简,便云能交际。
紫极旋枢,金蝉映衮,乾坤开霁。
底事当时,饮江胡马,一望云旗,倒戈投贽。
此片丹心,几风声鹤唳。
烟息尘收,水明山丽,只五湖相记。
今夜华灯,火城信息,千年荣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