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开青山横屋头,雨住流水涨门底。
南无家家观世音,回避不及鼻相抵。
非唯鼻相抵,亦乃同见同闻,同嗅同舐,同身同意,同得同智。
果满菩提圆,华开世界起。
云开青山横屋头,雨住流水涨门底。
南无家家观世音,回避不及鼻相抵。
非唯鼻相抵,亦乃同见同闻,同嗅同舐,同身同意,同得同智。
果满菩提圆,华开世界起。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清新自然的画面:云雾散去,青山清晰地映现在屋檐之上,雨后的溪水上涨,似乎要漫过门槛。诗人以"南无家家观世音"引入,暗示了佛法无处不在,连日常生活中的一景一物都仿佛观音菩萨的化身,提醒人们应心存敬畏和感应。
接下来的诗句进一步深化了这种禅意,强调人与自然、与佛性的紧密联系:不仅是鼻子触碰,更是心灵相通,感受相同,体验一致,智慧共享。这表达了诗人对佛教中"缘起性空"、"一心相应"理念的理解,认为世间万物皆有佛性,修行者应与之合一。
最后两句"果满菩提圆,华开世界起",寓意修行者通过内心的觉悟和智慧的积累,如同菩提树结出圆满的果实,也能引领世界绽放出智慧的花朵。整体来看,这首诗寓教于景,富有哲理,体现了宋代理学与佛教思想的交融。
万重云外一蘧庐,想见降龙长者居。
溪上过桥谁觅路,峰头飞锡已凌虚。
汉台列像焉知许,陶岫吟归孰起予。
傥憩夜炉煨芋处,可能更读邺侯书。
郊行胸次爽于秋,岁稔天宽百姓忧。
但有樵人歌陇上,永无廷尉望山头。
最宜旷野开诗思,未觉他乡动客愁。
想见霜林疏更好,绿阴时节忆曾游。
瓣香清晓肃冠绅,户外遥山展翠颦。
瘦影自怜耽醉叟,欢声何限喜晴人。
匆匆节序梅花老,衮衮尘埃世事新。
自有天来至今日,不知芳草几番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