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茅空翠辟,烛径野花然。
樵路侵厨过,峰峦赴榻前。
澄潭空众象,秋月照枯禅。
时有探奇兴,携筇涧底烟。
结茅空翠辟,烛径野花然。
樵路侵厨过,峰峦赴榻前。
澄潭空众象,秋月照枯禅。
时有探奇兴,携筇涧底烟。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静谧而幽深的山居图景。诗人以“结茅空翠辟”开篇,巧妙地将居住之所置于一片空灵的翠绿之中,营造出一种远离尘嚣的隐逸氛围。接着,“烛径野花然”一句,通过烛光与野花的映衬,进一步渲染了夜晚山中静谧而又生机勃勃的景象。
“樵路侵厨过,峰峦赴榻前”两句,生动地展现了山中生活的日常场景:樵夫的小路穿过茅舍,仿佛与自然融为一体;而远处的山峰似乎也与床榻相接,强调了山居环境的广阔与亲近自然的特点。
“澄潭空众象,秋月照枯禅”则将视角转向了水边,清澈的潭水映照着万物,仿佛一切都被净化;秋月之下,禅者静静地坐于其中,暗示着内心的平静与超脱。
最后,“时有探奇兴,携筇涧底烟”表达了诗人偶尔会有的探险之心,手持竹杖(筇)漫步在山涧之中,享受着自然带来的乐趣与灵感。整首诗通过对山居生活细腻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望里失却山,听中遗却泉。
松枝休策云,药囊翻贮钱。
曾依青桂邻,学得白雪弦。
别来意未回,世上为隐仙。
为客栖未定,况当玄月中。
繁云翳碧霄,落雪和清风。
郊陌绝行人,原隰多飞蓬。
耕牛返村巷,野鸟依房栊。
我无饥冻忧,身托莲花宫。
安闲赖禅伯,复得疏尘蒙。
览君郢曲文,词彩何冲融。
讴吟不能已,顿觉形神空。
握中有新声,楚竹人未闻。
识音者谓谁,清夜吹赠君。
昔为潇湘引,曾动潇湘云。
一叫凤改听,再惊鹤失群。
江花匪秋落,山日当昼曛。
众浊响杂沓,孤清思氛氲。
欲知怨有形,愿向明月分。
一掬灵均泪,千年湘水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