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何处可堪留,双屐重来白下游。
萧瑟西风吹客鬓,婆娑明月满江楼。
玉箫断续秦淮曲,画角凄清汉苑秋。
湖海萍踪人又远,尺书谁更问刀头。
青山何处可堪留,双屐重来白下游。
萧瑟西风吹客鬓,婆娑明月满江楼。
玉箫断续秦淮曲,画角凄清汉苑秋。
湖海萍踪人又远,尺书谁更问刀头。
这首《金陵旅夜》由明代诗人李英所作,描绘了诗人于金陵(今南京)夜晚的所见所感,充满了深沉的情感与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
首联“青山何处可堪留,双屐重来白下游”,开篇即以疑问句式,表达了诗人对于眼前青山的留恋之情,以及对再次来到此地的感慨。这里的“双屐”不仅指出了行者的足迹,也暗含着时间的流逝和过往的记忆。
颔联“萧瑟西风吹客鬓,婆娑明月满江楼”,通过“西风”、“客鬓”、“明月”、“江楼”等意象,营造了一种既静谧又略带悲凉的氛围。西风的萧瑟吹动着诗人的鬓发,而明月则洒满了江边的楼阁,这一对比,既展现了自然界的壮丽与宁静,也映射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感慨。
颈联“玉箫断续秦淮曲,画角凄清汉苑秋”,进一步深化了情感的表达。秦淮河畔的玉箫声断断续续,仿佛在诉说着历史的沧桑;汉苑中的画角声在秋日里显得格外凄清,这种声音的描写,不仅增加了诗歌的音乐性,也暗示了诗人对历史变迁的深深思考。
尾联“湖海萍踪人又远,尺书谁更问刀头”,收束全诗,表达了诗人漂泊不定的生活状态和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在广阔的湖海中,诗人的足迹如同浮萍般无定,而远方的亲人是否还在挂念着他?这句问语,既是对现实生活的写照,也是对亲情的深情呼唤。
整体而言,《金陵旅夜》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邃的情感,展现了诗人面对自然与人生的独特感悟,是一首充满哲思与情感的佳作。